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文从文学和民俗学双重视角出发,对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有关湘西苗族的描述进行梳理和归纳,将其归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恋爱婚姻、丧葬活动、宗教活动共五个大的方面,并对比同时期有关湘西苗族的民俗资料,对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有关内容进行了甄别和系统研究,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湘西苗族历史和民俗研宄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勤劳的湘西苗人
1.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经济
1.1.1良农不辍耕
《龙朱》文中所说的时间为九月中秋节过后,这个时候“谷子已经打完了”,说明小说主人公龙朱所在的白耳苗寨,水稻是他们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寨子附近有水田。解放前,因为苗人多居住于深山之中,湘西苗地平原水田是很少的,少数水田多分布于山间小盆地或小溪沿岸,水稻多为四五月插秧,八九月收获。苗地稻作农业,田亦分为数等,每种水田内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也不同,水稻有早、中、晚熟之分,品种有十五六种之多。水田有浅丘陵地区的看天田、雷公田,顾名思义,应为没有灌溉条件靠降雨补给水量的梯田,这种水田种植的多为耐旱的早熟稻;有阴山冲田,即在山坡阴面、常年不见日光的水田,这种水田种植的多为耐寒的懦稻、中梗稻;河边坪坝上的水田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种植各种梗稻。
苗地打谷子的时间早晚不一,早熟的谷子七月已经开始收割。《阿黑小史》:“到了七月间,田中禾苗的穗己经垂头了,成黄色,各处忙打谷子了。”打谷子的人,也可以花钱雇来:“用一二百铜钱,同到老酸菜与臭牛肉雇来的每个打禾人,一天亮就起来到了田中。”而割谷子所用的农具是“腰边的镰刀像小锯子”,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湘西苗族地区收稻谷已经不是仅取稻穗的原始状态了,而是齐根收割,小说中说道:“齐人高的禾苗,在风快的行动中,全只剩下一小粧,禾的束全卧在田中了。”这种齐根收割的方法,因为留了很长一截稻草在稻穗下方,所以紧跟着割禾后面的是打禾人用大木桶进行的摔打脱粒工作:“在割禾人后面,推着大的四方木桶的打禾人。”打禾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的呢:“拿了卧在地上的禾把在手,高高的举起快快的打下,把禾在桶沿上痛击,于是已成熟的谷粒,完全落在桶中了。”之所以割禾打禾紧接着,是因为苗乡多山地,不便于运输,所以稻草一般就会留在田中,直到今天,我国南方地区部分山区水稻收割依然是这种方式进行的。小说后文还提到苗人会在田中的稻草堆上搭建看护红薯、玉米等晚熟作物的临时居所,以避免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庄稼。
........................
1.2孵鸡、耙草、打柴
湘西苗民家庭饲养之禽兽,以鸡鸭最为常见,鸡鸭的繁殖期,多为二、三月(春鸡)和八、九月(冬鸡)最为适宜,《龙朱》中言“冬鸡已上孵,快要生小鸡了”,指的就是八、九月份所繁殖出来的冬鸡。鸡鸭生蛋除了苗民自己食用外,剩余部分可拿至市场还钱易货,也是苗民的一种收入来源,《三三》中有数次三三母女将鸡蛋送去“总爷”家售卖的场景。
除了家庭养殖外,打柴耙草也是勤劳的湘西苗人(通常是妇女或少年)农闲时期常常做的劳动,《龙朱》有(九月份以后)“年青妇人全都负了柴耙同笼上坡耙草”,《阿黑小史》:“(七月份以后)五明……就是常上山去捡柴。捡柴不一定是家中要靠这个卖钱,也不是烧火乏柴,五明家中剩余的油松柴,就不知有几千几万。五明捡柴,一天捡回来的只是一捆小枯枝,一捆花,一捆山上野红果。”
..........................
第二章酸甜苦辣的生活
2.1酸菜与狗肉
苗人饮食偏好酸辣口味,日常生活中,多系素食,只有在招待客人或者过年过节时候,才能吃到鸡、肉、鱼等荤菜。《三三》一篇中就有三三小时候,在碾坊里吃着米饭青菜小鱼同鸡蛋过日子,有后来在潭边钓鱼的人将鱼送与三三母女之后,三三母亲将鱼剖净晒成鱼干,“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当总爷管家陪同城里养病的少爷来他们家时候,他们还捉了下蛋的母鸡要杀了待客。这些无不彰显着苗寨人民的豪爽好客,自己吃米饭青菜,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鱼千和下蛋的母鸡杀了给客人吃。
在农忙时节,苗寨里人田多的也会花每天一二百钱去雇佣割禾人(临时工),给雇佣工人的饭食就是酸菜同臭牛肉(《阿黑小史》)。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他自己所钟爱的莫过于狗肉了,作者小时候同小伙伴们赶苗乡集场,“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去割一块狗肉,蘸些咸水,平均分来吃吃”。可见,苗乡集场一般是有专门卖狗肉的摊点的,摊点不单单卖狗肉,还准备了吃狗肉要蘸的咸水,与简单的餐馆有些相似了。
由于对狗肉的喜爱,后来在作者从军之后,自己学会了做狗肉,经常自己掏钱去街上买些狗肉,在修械铺里为部队同僚们亲自做上一锅子美味的狗肉,拿去跟同事们分享。
.........................
2.2银手镯、绣花大衣袖与包头
湘西苗族服饰较为复杂,不同族系着装风格亦不相同。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关于苗族服饰的文字,多谈及女性服饰,男性服饰多涉及特殊职业,如苗巫。关于服饰类的描述多为只言片语,作为人物性情或职业的铺垫,很难仅从沈从文文学作品对湘西苗族男女服饰座一个系统的梳理,我们只能从作者这一方面吝啬的文字中拼凑出零星的一两处场景来。
2.2.1蓝布衣服和扣花围裙
关于湘西苗族女装,《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有关作者在集场中见到的苗族青年女人的情形:“小河边到了场期,照例来了无数小船,无数竹筏,竹筏上且常常有长眉秀目脸儿极白奶头高肿的青年苗族女人,用绣花大衣袖掩着口笑,使人看来十分舒服。”这里我们能捕捉到的是青年妇女会穿“绣花大衣袖”的衣服这一个细节。《边城》中有中年妇女的衣着情景:“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女,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这里我们能捕捉到的是中年妇女“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这一个细节。又有“母亲穿了新浆洗的硬朗的蓝布衣服,那小孩……脚下穿的是一双尖头新油过的钉鞋,上面沾污了些黄泥。裤子是那种泛紫的葱绿色布做的……手上还戴的有一幅麻花绞的银手镯。”中年妇女的又是“新浆洗的硬朗的蓝布衣服”,描述相对较为简单,小女孩是“脚下穿的是一双尖头新油过的钉鞋”“裤子是那种泛紫的葱绿色布做的”“手上还戴的有一幅麻花绞的银手镯”,《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还有“所看到的只有长成的苗女人颈下有银圈铜圈”。
...............................
第三章婚恋:车路、马路、爱情至上...........21
3.1走马路,唱情歌——自由恋爱.............21
3.1.1表达爱情的方式有多种............21
3.1.2男女之间要身份对称.............22
第四章丧葬:安心在黄土中睡去.................25
4.1丧................25
4.1.1死后要先沐浴...............25
4.1.2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和帮忙................25
第五章宗教:避祸求福求安生...............28
5.1避祸祈福请愿和还愿..............28
5.2歌舞、祭祀、演戏——娱神酬神...............28
第五章宗教:避祸求福求安生
5.1避祸祈福——请愿和还愿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多有涉及苗族酬神还愿或大傩活动场景,这种活动有些是“特祭”性质的请愿和还愿,有些是“常祭”性质的固定时期娱神活动;筹办活动的地点和规模也有不同,有些是某一户苗民举办的,这种活动通常都在举办人家中进行,如椎牛大祭,有些则是全族人集资共同举办的,这种活动通常会在地方空旷宽敞的田坪中举行的,如需要连续进行一整个晚上、分为四场法事的大傩仪式。
苗人还愿酬神的活动一般在秋末至岁终举行,《边城》中提及翠翠“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她想起了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又有“过渡人走了,翠翠就在船上轻轻地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小说在交代酬神还愿的时间的同时,还说明酬神还愿的法事有时候是在田坪中进行的,法事进行的时候要烧火燎,打鼓吹角,巫师在做法事的时候还要唱着还愿歌。参考其他资料记载,在田坪中进行的应该是集体傩事行为,而不是某一户人家举行的酬神还愿之祭祀。
.........................
结语——沈从文描绘的湘西苗族画卷
本文从生产、生活、婚恋、丧葬和宗教共五个大的方面,对照与文学作品同时期的民俗学材料,运用文学、民族学和民俗学三重视角对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有关湘西苗族的描述进行了梳理、筛选和归纳,部分还原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湘西苗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信仰等方面认知,对文学作品的描述进行了甄别,补充了民俗学材料的部分不足之处,对湘西苗族的社会演变、民俗和宗教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