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讨论
【摘要】利用山东省卫生财务年报等数据资料,论文重.点剖析政府卫生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非均等状况,并围绕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从政府卫生投入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从公共财政和公共支出角度看,政府卫生支出的大小是反映政府卫生政策的重要指标。政府卫生投人和卫生资源配置上的非均等,会直接导致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上的非均等。当前,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如何确保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值得研究和探讨。笔者利用山东省卫生财务年报等数据资料,重点剖析政府卫生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非均等状况,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1概念含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不损失效率的前提下,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川。所谓的“均等化”并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的现状
2.1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发展增幅非均等
2007年,山东省财政补助卫生事业费(含中医事业费,下同)为51.84亿元。自1998年以来,全省卫生事 业费年均增长13.19%;而同期,全省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8.59%,全省GDP年均增长15.35%。卫生事业费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地方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幅度,说明虽然全省经济增长较快,但是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人仍然有些滞后。
2.2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非均等
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差异。2007年,山东省人均财政补助卫生事业费55.17元。从全省17个市看,最高为青岛市103.62元,最低为菏泽市19.17元,最高和最低相差5.4倍;从全省140个县(区)看,最高是唠山区133.93元,最低是岱岳区3.64元,相差近37倍。财政卫生投人的规模大小会直接导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均等与否,致使同是一个省的公民,由于居住地域的不同,享受到的由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极不相同。
2.3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非均等
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如2007年,山东省各级财政投人县及县以上医院与农村卫生院的比例为70:30。全省9000多万人口中,600()多万生活在农村。政府卫生支出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现象,这体现了政府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同时影响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
2.4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之间资源配里非均等
2007年,全省各级政府投人医疗机构29.56亿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27亿元,卫生监督机构1.59亿元,妇幼保健机构1.42亿元。全省财政投人医疗机构与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比例为72:280从财政投人机构看,财政投人疾控、监督、妇幼等公共卫生机构比例较低。政府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大部分用于医疗服务,而不是优先用于公共卫生服务,“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仍较突出。
2.5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政府投入非均等
公共卫生机构财政投人不足。2007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财政拨款占其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3.01%,85.03%,17.11%。从机构级别看,省级机构财政保障水平高于市级机构,市级机构高于县级机构。如2007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拨款占当年总支出95.05%,市级为78.53%,县级为43.78%。可以看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自给率最高,即56.22%的支出依靠有偿服务收人来弥补。这与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直接相关,基层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卫生投人水平较低。
3、对策建议
3、1明确政府责任,确保卫生的福利性质
政府卫生投人过低、卫生资源配置非均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没有承担起在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主要责任,没有将公共卫生支出和农村卫生支出纳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予以保障;政府卫生支出没有更多向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在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政府之间的卫生转移支付规模太小。1993年的22.0%提高到2003年的54.6%;地方财政占的比重,相应由1993年的78%下降到2003年的45.4% .同时,地方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经费等经常性经费增长迅速,此类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议中央应该承担更大的卫生投人责任,改变目前“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局面。
3.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
目前,中央的卫生转移支付主要面向中西部,而东部省份接受转移支付数额较小。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东部财力较弱的个别省,中央财政给予卫生投人的较少,地方政府又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人卫生,导致政府卫生投人明显不足。如2007年山东省人均卫生事业费55.17元(全国平均85.50元)排在全国第23位,而1997年排在全国第18位{[3]。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规模,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3.3建立利贫的财政卫生分配机制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大多偏向富裕人口,即使贫困人口疾病率和死亡率处于不平衡水平的高端并远远高于富裕人口川。因此,政府卫生支出要更多地用于弱势群体,这也符合“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弱势群体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制约不能更好地利用卫生服务,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将政府卫生支出给予重点倾斜,为他们建立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他们同等利用卫生服务,这属“公平”原则。政府为弱势群体建立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产生的边际效用要远远大于用于富裕群体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这属“效率”原则。建立利贫的财政卫生分配机制是实现健康公平的政府政策干预重点之一,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楠.从均等化角度探析公共卫生支出结构问题【J],社会与政治,2008(1):98-99.
2、刘继同.中国公共财政的范围类型与健康照顾服务均等化的挑战【J].学习与实践,2008(5) :115-126.
3、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7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z].北京:卫生部,2008.
4、Alexander S. Preker和John C. Lengenhrunner.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