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本文基于H县2017-2022年的医疗保险结算数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门诊及住院结算数据,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对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机制,为人民生活编织“安全网”,并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正逐步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其中约有4400万人存在着失能或半失能问题,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约40%,这导致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急剧上升,但现有的社会护理保障和护理机构供给不足,护理需求多样复杂,且费用高昂,单纯依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已无法满足。同时,女性就业率的提升和家庭规模小型化削弱了家庭在养老护理中的功能,“以医代养”现象普遍,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正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关注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此背景下,被誉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旨在为因年老、伤残、疾病等导致失能,且接受不少于6个月治疗的参保人员提供长期护理保障,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自2016年起,我国便踏上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道路,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上海、浙江、天津等15个城市以及山东、吉林两省展开试点。2020年,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每个省份将新增一个试点城市,使得全国试点城市总数攀升至49个。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老龄化发展趋势相契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挑战。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系统整理了政府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文献资料,详细梳理了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再到二十大报告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明确指示,以及国务院到地方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会议。特别关注了H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五年实践,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覆盖全民、市域统一”的制度体系,并探索了一系列特色项目。本文从参保范围、筹资机制、待遇给付、服务管理以及失能评估五大方面,提炼出可复制和可推广的H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并深入了解试点推行过程中各机构所发挥的关键职能。其次,与以往的研究主要依赖Charles家庭追踪数据,并使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变量与政策实施时间变量的交互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实证研究不同,本文选择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手工整理了H县2017-2022年医疗保险结算数据,采用“多组多期”的交叠双重差分计量模型,深入探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保险受益人群医疗费用的影响,并通过多种方法如衡量指标变换、Goodman-bacon分解、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影响以及PSM-DID等进行全面稳健性检验,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在医疗费用总额和住院门诊费用的结构分析基础上,本文还按照年龄、性别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异质性分析,并在释放医疗费用效应与收入效应等作用机理上,深入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居民医疗费用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从而打破了过去“黑箱式”的研究模型。最后,结合制度内容的梳理、文献综述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揭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保障范围、社会认同、运行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及独立建立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希望为全国范围统一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
随着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发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失能老年群体的长期照护需求迫切。卢婷(2019)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保险健康、缓解社会压力、增进福祉及维护公平具有关键作用。学者们通过模型分析预测,未来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社会结构和人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张文娟、魏蒙(2015)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老化凸显,同时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扩大;葛延风等学者(2020)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惊人的5.2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跃升至39.5%,预示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但也使家庭结构趋于“4-2-1”模式,家庭小型化加剧子女养老压力,尽管二胎、三孩政策已逐步放开,但短期内家庭结构难以显著改变,养老负担依旧沉重(杨程,2022)。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口流动性增强带来,家庭空巢化普遍,削弱了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增加了失能人群居家照护的压力。女性平权意识的提升和就业率的提高也加剧了这一挑战(仲利娟,2018;崔仕臣、林闽钢,2020)。胡宏伟、李延宇等学者(2015)预测,到2050年,老年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建立有效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刻不容缓。
第二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人口老龄化成为21世纪全球共同挑战,各国纷纷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以应对这一趋势。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积累丰富经验。当前,我国正处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试点阶段,面临多重问题,如覆盖面不足、护理服务分散、基金管理碎片化等。因此,各试点地区正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摸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旨在为我国未来统一制定制度标准提供有益参考。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以商业保险形式存在,旨在应对老年服务保障的危机。随后,荷兰于1968年率先通过《特殊医疗费用支出法》,成为欧洲首个立法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86年,以色列通过《国家保险法》第61号法案,开创了以社会化筹资方式分担老年护理费用的先河。1994年,德国颁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法》,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成为全球首个正式的社会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全球护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佩文(2021)对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德国的双轨并行、美国的市场化运作以及日本的全民社会保险模式各具特色。这些国家在制度构建、保险覆盖及待遇给付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尽管这些国家面临相似的制度建立背景,但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国别特色。
第三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4
第一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概念界定.......................14
第二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理论基础.............................15
第三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医疗费用的作用机理分析.................16
第四章政策背景及现状分析.................................18
第一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政策背景...........................18
第二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19
第三节H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典型事实............................22
第五章实证策略与数据说明...........................................26
第一节实证策略.................................................26
第二节H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数据说明............................28
第六章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节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在进行基准回归时,为有效避免遗漏变量造成的结果偏差,特别运用了交叠双重差分法。此外,不仅对年龄数据进行了对数转换,且将所有控制变量与时间趋势项及其三次项进行了交乘处理,这一举措确保了控制变量能够随时间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表6-1详细列出来了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医疗费用的基准回归结果,第(2)列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方法,后3列在控制年份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的同时,分别将控制变量与时间趋势进行交乘,第(3)至(5)列为加入控制变量时间趋势项的回归结果,从而准确揭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对医疗费用总额的影响系数。
表6-1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居民医疗费用总额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后,制度使得医疗费用总额增长了12.7%。进一步加入控制变量与时间趋势交乘后,政策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分别使医疗费用总额增加了13.4%、13.8%和14.2%,这初步说明了H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实施会使得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增加约14.2%,这无疑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释放医疗费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而验证了假说1的正确性,这为后文深入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医疗费用的具体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H县2017-2022年的医疗保险结算数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门诊及住院结算数据,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对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