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政论文格式、财政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 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探讨

日期:2025年02月0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2061427259773 论文字数:48525 所属栏目:财政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本文首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相关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和农民收入水平状况进行了分析;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以解决,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状况不容乐观。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具有农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特点,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任务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了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工作中,我国采取了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支农措施,有效地支持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然而,农业具有弱质性,农业产出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影响农业收入,进而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2002年,以农业经营为主的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为60.0%,202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4.7%,1但农业经营收入仍是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国长期面临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2022年,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2。

财政论文怎么写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

1.2.1.1 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必然性研究 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在国外开展的较早,为保障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以及更好地发挥其风险保障作用,国外学者率先对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必然性进行了研究。

Gardner和Kramer(1986)认为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起因在于,农业保险独自进行市场化运营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会导致农业保险市场的失败。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农险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从农业保险的属性角度,国外学界普遍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公共产品属性,Roumasser(1978)使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对农业保险展开研究,结果证明农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Mishra(1997)认为虽然农业保险不是完全的公共物品,但具有一定的收益外溢性。Hazzel(2000)也认同此观点,认为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从农业保险的供给和需求角度,一方面,Ne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Makki和Somwaru(2001)通过对玉米保险市场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观点,并得出高风险农户获得风险保障所需缴纳的保费较低、低风险农户获得风险保障所需缴纳的保费较高的结论。另一方面,Goodwin(2001)认为是系统性风险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从而增加了私人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成本。Miran和Glauber(1997)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使得农业保险的保险人面临10倍于常规保险的风险,这会导致私人农业保险的高昂价格及私人提供农业保险市场的缺失。出于上述原因,Wright和 Hewitt(1990)认为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农业保险经营可以取得与私人相比,更为良好的农业保险经营效果。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

2.1.1.1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条例》第二条指出,农业保险是指保险机构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保险事故(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保险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承保标的价值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农业保险承保的标的是有生命的农作物或者牲畜,保险标的的价值随着农作物或牲畜的生长或成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每个阶段遭受风险损失的大小也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农作物或牲畜越接近成熟期,其风险损失越大,保险赔付额越高。另一方面,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和农业风险时间不确定的影响,农作物或牲畜在受灾时的价值衡量存在困难。

第二,风险的复杂性。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害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惨重。保险机构对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灾害规模难以提前测算,经营风险较大。

第三,高赔付额和高费率。基于农业风险的多样性和巨灾性,一旦风险发生,保险机构将面临高额赔付,再加之保险标的测算的复杂性造成的高额运营成本,多数保险机构不愿参与农业保险的供给,愿意参与的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费率却也居高不下。而风险承受能力弱的小农户往往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高额保额,造成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局面。

2.2 理论基础

2.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2.2.1.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农业风险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经济波动、政策变动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投机风险和纯粹风险,以此类推,农业风险也可以按照性质分为农业投机风险和农业纯粹风险。农业纯粹风险是指,当风险发生时,只能造成损失而没有获利机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由自然灾害,如雪灾、旱灾、涝灾、地震等造成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损失;农业投机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换(如技术进步、政策冲击等)造成的农产品市场波动,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获利或损失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发展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全球气候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严重病虫害和生物入侵等外部传导输入风险,使得农业风险的内涵更加复杂,农业风险管理便是为了防范和化解各种农业风险的综合性工作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农业风险管理是指农业风险管理主体通过对农业风险的认识、衡量及分析,优化组合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最小化成本获得最大化安全保障的经济管理活动。从农业风险管理主体上看,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包括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小农户(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公共事务管理者国家政府。从农业风险管理的作用上看,进行农业风险管理既能防范化解农业风险的发生,又能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从政府层面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上看,我国在多年的实践摸索中,采取了最低收购价、订单农业、灾害救济、临时收储、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多种风险管理政策和工具。

3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概况 ...................... 27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发展状况 .......................... 27

3.1.1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政策演进:发展历程及现状 ................. 27

3.1.2 地区典型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 34

4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机制 .................. 47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农民绝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分析 .............................. 47

4.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灾前风险防范作用 .............................. 47

4.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提供农业信贷支持 .................................. 48

5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农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5.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55

5.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5

5.1.2 变量选取 ...................................... 55

5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农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我国15个省区15内的150个城市162012-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国家金融管理监督总局官网、中经网、EPS数据库、《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数据库、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缺失数据,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合理补充,最后得到1350份有效样本数据。

5.1.2 变量选取

5.1.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在第二章农民收入水平的概念界定中将农民收入水平分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因此,本文在绝对收入的衡量上,采用学界的通用做法,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并进行对数化处理。基于城乡差异性,在相对收入的衡量上,采用收入差距的办法,收入差距有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之分,绝对差距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额,相对差距主要用城乡收入比、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衡量;相较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变化,泰尔指数相较于城乡收入比和基尼系数,更能够衡量城乡收入的不平衡度,而城乡收入比则能反映城乡收入分配的格局,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城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