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19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 ............................. 22
第五章 效应识别 ........................... 23
第一节 基准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23
第二节 结构效应识别 ......................... 27
第六章 机制检验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被解释变量
(一)公共服务
由于本文的民生财政支出由教育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因此将公共服务(PS)选定为教育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两个方面进行衡量①。在教育服务方面,选择每千名小学生拥有的教师数(PTW)、每千名普通中学生拥有的教师数(MTW)作为代理变量;在医疗卫生方面,选择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BW)、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DW)作为代理变量。采用 SPSS 进行相关性矩阵检验表明,每千名小学生拥有的教师数、每千名普通中学生拥有教师数相关系数为 0.440,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相关系数为0.930。为了能更综合且多维对公共服务进行衡量,同时避免变量内部相关性过强而导致多重共线性,参考汤玉刚、陈强、满利苹(2015)的做法,对变量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结果如下:
PS=0.5057*(0.3094*ZPTW+0.1680*ZMTW+0.6602*ZBW+0.6637*ZDW)+0.3414*(0.6197*ZPTW+0.7113*ZMTW-0.2414*ZBW-0.2285*ZDW) (6.1)
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第一主成分与医疗卫生的指标相关性更强,系数均接近0.7,其主要衡量医疗卫生服务,方差贡献率为 50.571%,第二主成分与教育指标相关性更强,主要衡量教育服务,方差贡献率为 34.135%,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 84.71%。由于主成分得分值出现负值,参考夏怡然、陆铭(2015)的做法,本文对最后的得分值都加上 3 调整为正数,并不改变城市间公共服务的相对差异。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 2007-2013 年我国 171 个城市财政支出数据和 2014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探究了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同时存在拉力与阻力,故对其流入概率呈现出“倒 U 型”影响并存在最优规模,但由于拐点值较高,当前我国各城市的民生财政支出规模对劳动力的流入主要呈现拉力作用;不同类别的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作用不同,其中教育支出的吸引力最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次之,医疗卫生支出最弱。具体结论如下:
(1)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总体呈现正向吸引力,加入二次项后,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流入概率呈现出“倒 U 型”影响,拐点值在 7.11-8.61 千元/人。目前我国只有深圳市的人均民生财政支出超过拐点,其余城市的民生财政支出仍对劳动力的流动呈现拉力。以人均民生财政支出与收入的比值代替人均民生财政支出绝对值进行检验时,对劳动力的正向作用依然稳健,拐点值在 0.18-0.25,所有城市中依然只有深圳市超过拐点。随后筛选迁移时间在 2008-2014 年的劳动力样本进行时间上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保持稳定。该部分还考虑了户籍制度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的民生财政支出存在一定的户籍鸿沟,即落户门槛的提高确实使得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减弱,但户籍障碍不能完全抵消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正向作用。
(2)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提高教育支出在民生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力的流入,提高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加入户籍因素后发现,民生财政支出存在户籍鸿沟,且各项支出对劳动力的作用随着户籍门槛的提高而增强。
(3)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首先,劳动力自身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均会影响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作用的拐点值,相较于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更不易受到高民生财政支出的阻力作用。其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作用,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流入概率的作用在欠发达城市呈现出“U 型”趋势而在发达城市呈现“倒 U 型”趋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