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政论文格式、财政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研究

日期:2020年07月1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5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6291603266421 论文字数:33265 所属栏目:财政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研究,本文主要研究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财政支农支出和减贫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再对两者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接着描述了我国财政支农和减贫的现状,重点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对贫困减少的影响,力图通过模型构建得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减贫的相关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和减贫相关的文献梳理和理论知识学习,了解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机理。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主要通过农业增长、非农就业、劳动力转移、再分配这四个方面共同影响共同促进了农村贫困的减少。第二,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减贫现状的分析,揭示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总体变化趋势以及农村减贫的现状。从两者趋势来看,我们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呈现逐年增长发的趋势,而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发现二者的趋势是相反的,即财政支农支出逐年上升,农村贫困逐年减少。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贫困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贫困问题一直伴随并困扰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政府一只努力的目标。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较差、不平衡等现象突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要想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其难度颇大,中国的减贫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一个突出成就是让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我国在减贫的道路上成绩斐然,但不得不承认贫困在我国依然存在。我国贫困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物质资本薄弱、人力资本匮乏以及社会资本短缺导致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均衡、不充分;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文化以及历史等因素形成的资源差异,使得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各地区的贫困问题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消除贫困既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补齐的短板。近些年来,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失衡日趋明显,加之网络、新闻以及信息传播的负面效应,使得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因此,政府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 11 月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①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时间紧、任务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年半的决胜阶段了,我们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重点在发展农村,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财政支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减贫与经济增长离不开关系,稳定的的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减少来说是不可或或缺的,一些国外学者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Barro(1990)在研究政府行为时引入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构建农业经济增长模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倒 U 型关系,即财政支农支出存在一个最优状态,他提出的这种财政支农最优理论假说后来也被称为“巴罗法则”。Matsuyama 和 Kiminori(1998)通过比较政府不同领域的支出情况,发现政府对农业领域的投入效果更佳,支农资金投入的收益更大,效率也变高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也通过研究得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存在一个最优规模值,只有在最优规模值的状态下,财政在农业的投入获得的效益才是最好的,这一思想与前面学者提出的“巴罗法则”思想是一致的。Timmer(2005)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业生产力低下会使发展中国家变得贫困,因此当前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必然之路。他认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历史性的作用,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和穷人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不提高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情况下实现摆脱贫困的迅速过渡。Mishraetal 等(2009)以农民的收入为切入点,研究了公共支出在美国九大农业区的地域差别,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差距呈现出由中心向边缘递增的趋势,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对边缘地区农业的投入,帮助边缘地区缩小和中心地区的收入差距,这也说明了财政支农投入呈现出区域异质性。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减贫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财政支农支出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是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而对农业、农村、农民投入的建设性资金,是财政支持“三农”的主要手段。财政支农支出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既是国家为了促进“三农”领域的发展所进行宏观调控发生的资金投入,也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行为与私人投资不同,私人投资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财政支农投资是政府为提供满足公民需要的公共产品而进行的投资活动,其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口径

从已有研究来看,不同学者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口径是不一致的。这主要受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的影响,其中 2007 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较为典型。改革以前,财政支农支出可以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包含: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中口径包含:小口径内容和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大口径由中口径内容和农村基层政权的转移支付、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支出。2007 年执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标准以后,将“农林水事务”看作是财政对农业的专项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与中口径的财政支农支出保持一致,该科目反映政府在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包括农业、林业、水利、南水北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农林水事务等支出。在接下来几年又增加了农村综合改革、普惠金融发展和目标价格补贴等支出内容。 

所以,本章选用农林水事务支出这一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农支出的水平,选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10—2017 年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在进行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分析时,对农林水事务支出各个款项进行分析整合,
重点分析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六项支出与农村减贫的关系。

...............................


第二节 财政支农支出减贫的作用机制

一、财政支农支出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减贫

(一)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具有很强代表性,索洛经济增长理论通常被当作其他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也不例外,本文就是运用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财政支农支出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贫困减少的作用机制的。

在我国,农村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部分贫困者都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生活不便,生产条件较差,基本上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在农村地区发展。一般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这似乎成了贫困者们收入唯一的来源。要使得他们摆脱困境,必须增加他们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农业生产所得的增加必须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增长,而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刚好能有这样的促进作用。

财政支农支出中有很多是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支出,财政将更多的资金引入农业的基础建设中,弥补市场在农业方面的失灵。这不仅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还能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在农业生产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这样就降低了一定的生产成本,也会增加农业产值,农业生产净收益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者们从中获得的收入会增加,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从另一种角度来讲,财政支农支出在促进农业增长的同时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更完善的公共产品,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从心理上感觉生活质量提高,这也可以作为衡量贫困的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贫困状况在改善。

...............................


第三章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减贫现状分析 .................................. 20

第一节  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 20

第二节  农村减贫现状分析 .................................. 25

第四章  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30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30

第二节  变量说明及统计特征 .................................... 31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