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毕业论文,本文从绿色经济理念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与现实情况探讨如何在我国开展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并以 A 省 a 市 DC 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存在影响效益的不良因素提出进一步的合理化的建议。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联合国“里约+20”会议上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包含建立自然资源成本价值和国民幸福总值在内的“绿色国民核算体系”,与传统的 GDP 体系相比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考虑当中,促使社会、经济与环境间的发展相融合,促进三者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指南》中可以分析出政府在对项目的“3E”进行评价时,更要关注项目的效果性以及是否产生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并进一步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提倡和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经济理念,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环境审计,不断探索水环境绩效审计模式,审计模式由财务性、合规性审计逐渐转变为以合规性与财务性的为基础的追求效益性审计。由于水资源具有公共性、无偿性等不同于一般性资产的属性,只有不断的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并总结经验,才能有效的促进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的环保履约责任的履行。
目前,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是人均水资源数最低的国家,水资源面临严重的短缺现象,加上近年来粗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和超标排放,使得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自身的负荷能力,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此外,一些诸如海河、淮河等“三河三湖”国家重点水环境治污工程完成效果也并不理想,城镇新建的一些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下,如污水处理厂排污效果不理想,企业不按时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污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健康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在我国开展水环境绩效审计对于水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展水环境绩效审计变得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审计署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落实水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经济理念,同时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培养,为促进水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全力以赴。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DC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有关的评估报告、相关资料梳理、期刊和其他文献等进行归纳汇总。本文文献综述主要框架如下所示:
1.2.1 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1)国内文献综述
按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目标、内容进行综述。
①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随着环境绩效审计越来越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是大概意思都是相近的,可以简要概括为环境绩效审计就是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客观与公正地评价和鉴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策略(吴立群、陈正兴、王恩山,2005)。陈希晖和邢祥娟(2014)发表在《生态经济》关于资源环境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和路径一文中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表示意见的行为,即在一定的标准下,审计工作人员对环境资源的管理与使用、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安全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有效评估。
②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随着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不断研究也逐渐丰富,由对原来的“3E”审计变为“5E”审计,强调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同时也考虑公平性与环境性(李山梅,2006)。2010 年,房巧玲、刘长翠等(2010)指出应该关乎合规性目标。2012 年,黄溶冰等人[4]对我国 2006 年至 2011 年环保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环境绩效审计不仅以“3E”(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为目标,还应考虑“回应性”。
...........................
2 相关理论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相关概念界定
(1)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代表一种“健康”的新型经济,近年来,伴随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话题,绿色经济理念将推动全球的改革浪潮,推动人类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时代。绿色经济的定义较广,还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本文将分别从国际与国内对于绿色经济的定义进行阐述。
首先介绍国际上对于绿色经济的定义。在英国学者 Pearce 发表的《绿色经济蓝图》中最先出现绿色经济一词,书中认为绿色经济是分别从社会和生态条件出发建立的“可承受的经济”;国际商会认为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考虑了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追求经济的增长同时考虑环境治理与保护,并使用了详细的绿色经济流程图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绿色经济的定义;联合国对于绿色经济的解释主要是指不仅给人类带来社会公平与幸福感,还强调降低环境风险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经济。目前,该定义被普遍接受;2010 年在“里约+20”峰会上指出绿色经济对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绿色经济成为峰会的核心词之一。
根据国内外对于绿色经济的阐述可以看出,绿色经济的定义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追求这三者间的效益最大化,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治理与保护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努力促进环境治理与保护,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健康的绿色的经济形态。
(2)水环境
《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将水环境分为地下水环境和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指泉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地表水环境一般指河流、海洋、沼泽等。这个解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水环境的详细内涵与外延。
本文是对水环境治理审计进行研究,为此,需要对相关基本概念作进一步的明确界定,以便比较准确地确定本文的研究边界。人类活动离不开水环境,且与水环境紧密相连,水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类为水环境造成的水污染,而水环境可能为人类带来水灾害、水资源匮乏这三个方面。从我国水环境现状来看,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资源占有量少和水污染导致的实际可用量在减少的现状,这将对人类的生活带来潜在的巨大威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认为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共同祸首都是人类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而水污染治理需要长期的过程,水污染治理仍将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为中国实质上是水质型缺水国家,而且水质型缺水导致一旦水被使用,他们就不复存在,所以本文认为狭义的水环境是指严重的水污染给我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
2.2 理论基础
2.2.1 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环境资源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正是这一属性促使了环境资源受托责任论的产生,因为公民个人单独管理环境公共资源,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是难以实现的,而政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将环境资源交于政府管理与支配,政府享有该项权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相应的环境受托责任。基于公共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涉及到公共的利益,所以公共机构在管理与使用公共资源的同时必须能够明确其是否遵循了相关准则制度的规定,是否存在滥用、占用、违规使用公共资源的现象,并定期向公众披露和汇报工作情况,该受托责任要远远大于私营部门资金的使用所承担的责任。同时,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这个属性,一些企业在追求利益时以破坏环境获得的利益要远远高于破坏环境付出的代价,这直接造成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和全体公民成为环境恶化的直接受害人。基于此,环境领域也产生了受托责任,从而进一步产生受托环境责任这一概念。在该理论中,委托人与受托人间的关系如图 2-3 所示:
将该理论应用于水环境的绩效审计中,应明确相关环境管理部门的环保履约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拨付的用于环境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的拨付、筹集、使用情况,并及时向公众报告管理这些资源有关的规划、控制和财务使用情况。我国各级政府必须主动去承担公共受托责任,对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详细解释和定期报告,以使公众了解其提供的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效果,促进公众在水环境绩效审计中发挥监察的作用。
............................
3 我国政府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 16
3.1 我国政府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实践状况 ............................. 16
3.1.1 我国政府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实践历史沿革 ..................... 16
3.1.2 我国政府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实践简评 ..................... 17
4 DC 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 19
4.1 DC 的背景概述................... 19
4.2 项目审计目标与范围 ....................... 20
5 绿色经济背景下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 29
5.1 绿色经济背景下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29
5.1.1 准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