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项目管理论文格式、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绿色建筑减碳技术增量成本与减碳效益思考

日期:2023年11月2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5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11211647076565 论文字数:38856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尝试对绿色建筑碳减排的相关内容进行量化研究,结合增量成本提出对绿色建筑进行减碳经济性评价的理念,以期更加直接地给投资人展示的经济效果,推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化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的自然环境与能耗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剧烈增加。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所占比例最大的,约占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80%以上,因此是全球变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种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随着国家持续深化改革,建筑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建筑业生产总值为72995.7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6倍,年均增速约为14%,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现有建筑存量总面积约为750亿平方米,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体量庞大。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能耗统计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中指出,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整体仍保持着持续增长趋势,目前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8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50.9%,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8.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8.2%;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6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1.7%[1]。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来看,建筑行业要消耗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若不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效率,减少建筑碳排放量,到2050年建筑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占据全球排放总量的50%以上[2]。

(2)“双碳”目标的提出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巴黎协定》是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基于此,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并承诺实现到2030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二氧化碳的减排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根本路径[2],而我国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是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切实落实建筑业节能减排是十分必要的。建筑碳排放设计到多阶段、多主体,排放体系较为复杂,在节能排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对建筑碳排放的研究也成为当下相关学者所关注焦点。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剖析ASGB相关条款要求,结合SBCEC的关于建筑碳排放核算要求,衔接两个标准之间关于碳排放的内在联系,构建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减碳技术体系,并基于该技术体系分析了在碳排放核算系统内绿色建筑产生增量成本的要素,建立绿色建筑减碳增量成本与碳减效益核算模型,对绿色建筑的实际减碳效益进行量化研究,进一步深化绿色建筑减碳的理论基础,验证绿色建筑的减碳性能。同时,提出了对绿色建筑减碳经济性分析的理念,验证了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面的经济价值,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

1.2.2实践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绿色建筑推广和投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也有助于双碳目标的落地。有利于更直观地认识绿色建筑在减排降碳方面的增量成本与效益价值,增加绿色建筑在公众视野中的认同感;为绿色建筑的投资建设提供成本数据,进一步帮助投资人加强绿色建筑在减排降碳措施方面的成本控制,为绿色建筑低碳发展和使用提供技术组合参考、成本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强化了绿色建筑的碳减排结果导向,推进绿色建筑的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绿色建筑

2.1.1绿色建筑概念

我国最新的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学术界的许多学者也对绿色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学者提出的概念:仇保兴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包括:仇保兴定义绿色建筑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从被动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到主动创造环境的丰富性、减少资源需求[67];陈莉认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并且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68];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充分利用资源、注重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和活动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69]。根据标准概念及众多学者对绿色建筑的解释,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方面。

2.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SGB是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第一个版本,到目前为止历经十多年的“3版2修”,目前总体上已经可以达到国际的领先水平,对于建筑业向绿色化转型的意义十分重大。2019版ASGB相较于2014版更进一步拓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旨在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升建筑品质,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ASGB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创新与提高”六大指标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分结果将绿色建筑等级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认证星级越高,其绿色性能越强。此外,在气候问题的背景下,ASGB还在“创新与提高”章节加分项中鼓励绿色建筑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虽然标准条款中尚未给出指导实操层面减碳措施和减碳指标要求,但是可以看出减少建筑生命周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绿色建筑未来的关注重点和创新方向。

2.2建筑碳排放理论

2.2.1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

建筑碳排放是指在建筑建设、运行使用、拆除等全生命周期内,包括材料使用、设备运行、施工运输等过程中,由于原料的化学反应、化石能源的使用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70]。目前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分析法、实测法、过程分析法(碳排放因子法)以及混合法[71-72],方法对比见表2-1。

项目管理论文怎么写

(1)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产业部门间经济关系的方法,通过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建立基础数据矩阵,通过Leontief逆矩阵变换,得到产品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量化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荷量。这种方法在计算建筑碳排放时通常会搜集部门或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只是某种部门或行业的平均碳排放量,难以用于具体物体的碳排放计算[73]。此外,投入产出法对具体过程的分析较少,容易忽略细节,因此在微观系统的碳排放计算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商业、工业、政府、产品群等宏观层面的碳排放计算。

第三章 绿色建筑减碳技术体系分析 ....................... 20

3.1 分析原则与思路 ........................... 20

3.1.1 分析原则 .......................... 20

3.1.2 分析思路 .......................... 20

第四章 绿色建筑减碳技术增量成本与减碳效益核算模型构建 ........ 27

4.1 核算目标与范围 ....................... 27

4.1.1 核算目标 ............................... 27

4.1.2 核算范围 ..................... 27

第五章 绿色建筑减碳技术增量成本与减碳效益核算——以某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为例 .................. 43

5.1 项目概况 ............................. 43

5.2 减碳技术应用情况 .................... 43

第五章绿色建筑减碳技术增量成本与减碳效益核算——以某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为例

5.2减碳技术应用情况

根据本文第三章建立的绿色建筑减碳体系,本项目在ASGB情景下共计应用了13项减碳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1)材料方面,根据项目材料清单工程量统计高强度钢筋运用比例为91%,受力钢筋全部采用HRB400及以上等级;结构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根据项目的可循环材料计算书,可再循环材料占比为10.16%;本地化建材程度约80%,根据项目选用的材料品牌表查询后,除部分装饰用材料采用省外品牌其余均为省内品牌。本案例中商品混凝土运输距离为21km,钢筋及其他钢材运距230km,铝合金型材运距为70km,袋装水泥运距为220km,采用公路运输。

(2)围护结构保温系统方面,屋顶和墙体采用30厚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配合混凝土蒸汽加压砌块与砂浆复合保温,外墙面采用浅米白色饰面以降低热辐射,铝合金门窗均采用断热桥铝合金LOW-E中空玻璃,降低了围护结构的热传导系数。

(3)暖通空调系统方面,本工程无供暖要求,空调采用风冷冷水热泵机组与高校变频水泵,并且末端设有独立调节装置,减少能耗。

(3)照明系统方面,本项目灯具均选用节能型LED灯具配有节能电感镇流器,并设置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分区、分时智能照明。

(5)电梯系统方面,本项目选用的电梯能效等级为A级,电机采用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机,门机采用VVVF智能变频门机系统,配有轿厢照明和风扇自动关断、电梯群控等功能,实现电梯节能。

(6)生活用水方面,本项目卫生器具均采用一级用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