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经济能够赋能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典型事实,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算了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对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1年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指标测算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不断增强。然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固化。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政策使得资源配置更多向城市倾斜,农村人口加快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新三农”问题由此产生,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日渐凋敝和衰落[1]。同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抛荒、教育和养老等资源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增长乏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发展滞后问题日益突出[2-3]。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农村地区良性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可见,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堵点[4]。鉴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落后形势,亟需引进新动能予以破局,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本小节分别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以及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文献梳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梳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的优秀成果,并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述评,进而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
1.2.1数字经济相关研究
(1)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技术—经济范式,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目的或方法等的不同,关于数字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理解对数字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国外学者最早关注到数字经济,并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Kling and Lamb(1999)指出数字经济与信息经济是虽有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数字经济依赖于信息技术[11]。Mesenbourg(2001)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将数字经济划分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三部分[12]。Kim et al(2002)将数字经济视为所有商品和服务交易都以数字形式进行的特殊经济[13]。Georgiadis et al(2013)认为“数字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活动[14]。Bukht and Heeks(2017)则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活动[15]。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数字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数字经济的界定与国外学者基本类似,但在具体描述数字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我国学者何枭吟(2005)将数字经济视为以知识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经济形态[16]。陈晓龙(2011)指出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信息化,涵盖信息技术、传统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产业化四个方面[17]。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已有学者对数字经济持有的不同观点,并结合自身理解,将数字经济定义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新型经济形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进行经济活动并创造价值。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高度数字化、高度联通、高度智能化和高速发展的特征,已成为信息时代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跃迁的重要因素。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数字经济
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和技术支撑。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数字经济进入了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数字技术开始对传统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但整体规模有限。随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流行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热潮,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业务和数字平台蓬勃发展。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新一轮变革,实现了数字经济的井喷式增长。当前,数字经济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实现了与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行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共享经济、在线教育、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数字经济是一个涉及数字化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应用的概念,强调技术的驱动和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和提升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献综述部分对数字经济内涵的梳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数字经济界定为: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开展经济活动和产生价值的新经济形态。
2.2 理论基础
2.2.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荷兰经济学家伯克(1953)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的概念,然而,他的研究仅仅初步描述了“二元经济”的概念[94]。此后,各国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丰富、深化和完善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其中,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具体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刘易斯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先进的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现象,从而奠定了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95]。拉尼斯和费景汉(1961)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提出了强调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96]。此外,乔根森(1961)和托达罗(1969)也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其中,乔根森(1961)提出了乔根森模型,提出实现农业剩余持续增长的关键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97]。托达罗(1969)则强调要纠正以往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就业问题的误区,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98]。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的重要短板,为破解这一难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第3章 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影响的机理分析 ............................ 18
3.1 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直接影响机理分析 ........................ 18
3.2 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的间接影响机理分析 ........................ 19
第4章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 23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
4.2 指标体系测度方法选择.............................. 24
第5章 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33
5.1.1 模型设定 ............................... 33
5.1.2 变量选取 ............................. 34
第6章 数字经济赋能我国乡村振兴的提升策略
6.1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振兴技术基石
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赋能我国乡村振兴的效果拔群。基于此,为了加快推进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更加充分地释放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振兴的信息化发展基石。一方面,要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宽带下乡”战略和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的实施,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确保宽带网络覆盖到乡村的每一个地区,提高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和深度,提高互联网可及性,降低互联网接入成本,让全体农村居民能够共享数字红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发展,优化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环境,强化数字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新思路和新方法,新时代如何通过数字经济全面赋能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研究的重心所在。本文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经济能够赋能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典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