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本文首先通过对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然后利用当前研究这两方面的相关理论,从外部性、配第-克拉克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目前学者的研究,总结出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随后利用创新补偿、壁垒效应、区域转移以及替代效应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对目前城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资源型城市和人力驱动型城市的分类,探讨了环境规制的现状以及瓶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以大规模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工业化,是大多数国家近现代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主题。从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遵循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脉络,但同时,一定程度上拥有世界 21%人口的中国也另辟蹊径的走出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改革开放,如图 1-1 所示,中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一直在 40%-60%之间稳定波动,我国仅用三十余年就完成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可以称得上是强大引擎。经过 20多年的努力,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也遇到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突出矛盾。
.............................
1.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评估以及环境规制对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将自然资源作为分类标准将城市分为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两种,从而通过纵向对比探究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贴合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对应的环境规制手段,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各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城市产业结构与环境规制的研究背景,探究了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阐述了全文章节的主要内容;接着点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环境规制与城市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主要是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对本文所分析的问题首先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进行理论分析。在环境规制方面,本文运用外部性理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明细分析的问题,探究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环境规制于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本章进行了对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相关的文献综述,环境规制的实施手段和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下面章节研究方法选择提供思路。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其一,分析了创新补偿效应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其二,提出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本章主要是对环境规制的实施情况以及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从环境规制的法律制度体系、城市间排污收费制度的比较来探讨环境规制的实施现状以及总结出环境规制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进一步对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本章进行总结分析。
第五章:主要是提出模型假设以及进行假设论证。首先确定变量的选取,如环境规制实施强度的变量,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量选取,以及一些影响其他因素。其次,提出概念模型,以及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如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会对不同资源类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影响等,随后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最后利用所得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类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章:对策建议。本章通过分析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城市的环境规制策略作为借鉴,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核心关键,为我国还在调整优化期间的城市提供合理的建议。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环境规制与城市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环境规制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2.1.1 环境规制的概念界定
在分析环境规制的内涵之前,首先明确关于规制(Regulation)一词的界定。国外内学者们对于规制的定义存在些许差别,但对规制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本文采用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对规制的经典定义,规制即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准则或规则对一定的社会的经济主体和处在该社会的个人的活动,采取限制的行为[1]。学者们通常认为规制只要有两种,即公共规制和私人规制。公共规制是由权威机构所实施的,按照职能可将其进一步划分成社会类规制和经济类规制。Swann 认为机构为了控制外部性和保障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对企业做出的规定[2]。
随着全球日益突出的污染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性规制,环境规制越发受到各界的关注。对于如何界定环境规制,学术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起初,环境规制仅仅被当作为政府当局通过命令的形式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进行直接干预。随后,税收津贴、环境税等市场经济方式的使用,丰富了环境规制的类别和性质。直到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环境规制的内涵又再次修订,环境认证、生态标签等引起学术界的探讨和研究。在我国相关的研究中,将环境规制理解为以团体或个体为单位、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制度约束力量。王文普提出环境规制是政府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一系列对经济生产活动产生影响的举措[3]。
...........................
2.2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关于产业结构,Karl Marx 在分析单个资本循环周转时,提出过产业分类问题。Marx 将社会再生产从物质形态上划分成,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产业结构最早产生于实证研究之中。西方学者在研究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关的数据资料时,得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随后的学者们又对产业结构变动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进行了更多基于实证的研究。1935 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阿.费希尔中最早论述到,可以根据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划分为三次产业的理念。之后经济学家 C.克拉克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Kuznets(1941)对大量经济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劳动部门的结构和产业结构将随着经济增长而继续变化,而经济增长的变化与生产结构的变化有关[8]。刘易斯在其编撰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资本累积等经济因素和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非经济因素。钱纳里(1991)利用建立在一般均衡性质的结构变化模型,解释经济发展本身可以看作是经济结构中一系列相互联系产生的连续变化。
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它表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动态变化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产业部门的变动比例,因此又被称为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动态的产业结构,是经济系统产业构成状态的时间序列,主要显示产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大体有三种形态: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三章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16
3.1 环境规制研究现状......................... 16
3.1.1 国内环境规制研究现状 ........................... 16
3.1.2 国外环境规制研究现状 ............................... 19
第四章 城市产业结构与环境规制现状分析........................ 40
4.1 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40
4.1.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 40
4.1.2 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研究 ........................ 43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城市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9
5.1 研究设计 ...................... 59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9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因地制宜,健全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系统
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就我国当前国情而言,环境规制的发展历程较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历程来讲,具有严重的偏差和滞后。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已具有一定的因地制宜的特点,但是配套的环境规制体系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不能良好的适应当前产业结构。为了更好地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稳定推进,产业结构有必要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减少产能过剩情况的进一步扩大,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
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城市间的特色和资源等先天条件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监管水平造成影响,并且多个空间时间因素交叉作用,表现在不同的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根据城市特性,进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和弹性强度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选择。同时,为了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的背景下保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必要制定一项长期的产业绿色发展计划,并明确调整调整的框架和执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能够以绿色生产创新的方式得以实现。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虽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在环境规制的测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探索及其计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还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