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在职博士论文格式、在职博士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在职博士论文研究

日期:2020年02月2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81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2222113225632 论文字数:92285 所属栏目:在职博士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与先锋文学批评发展...............................49

第一节 《当代文艺思潮》:先锋文学批评倡导的先驱者.............................50

第二节 《上海文学》:上海批评圈与青年批评力量培养.............................56

第三节 《文学评论》:理论变革的先导与激进的试验.................................63

第四章 主要力量:“第五代批评家”群体................................79

第一节 “第五代批评家”的命名及批评特征..........................79

第二节 吴亮论:实验性与“片面的尖锐”.................................85

第三节 李陀论:批判性与“整体意识”.....................................93

第五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批评理念及话语方式.....................108

第一节 回归本体:从“外部”回到“内部”........................108

第二节 张扬主体:从集体代言到个人话语...................................115

第三节 重心转移:从“内容”到“形式”..............121


第六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历史贡献及反思


第一节 作为思潮的终结与作为精神的延续

1980 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中国,也是充满了内部矛盾和焦虑的中国。这种矛盾和焦虑体现在,一方面国家层面希望通过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来激活社会肌体活力,在援引外部力量的基础上,在经济和思想两个层面实现“拨乱反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最终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的“解放”和“自由”会带来思想的混乱和越界,进而危及到国家安全。因此,在整个 1980 年代,在激情四射,自由奔放的表象下面,始终掩藏着这样一种内在的矛盾和焦虑。这种矛盾和焦虑曾经两次触及“底线”而浮出水面,演变成重要的政治事件。反映到文学层面,即是 1983 年前后对“三个崛起”的批判、清算和 1980 年代末新启蒙的终结和先锋思潮的落潮。

1980 年代末,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资源在中国落地生根,艺术界的“西化”彩色越来越浓烈,先锋文学批评和先锋文学思潮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之一受到批评,并随着政治变动而迅速归于沉寂。

在文学层面,先锋思潮的终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学创作上,带有强烈实验意味的新潮小说落潮,几位代表性的作家要么陷入沉寂,要么进行转型。前者如马原、残雪、孙甘露,后者如余华、苏童、叶兆言。马原在 1990 年代后曾中断创作达 20 年之久,直到 2012 年才挟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归来。残雪和孙甘露在 1990 年代后虽然仍有作品陆续推出,但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与 1980 年代不可同日而语。而余华则回归现实,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现实感很强的作品,苏童和叶兆言则遁入历史,创作出《我的帝王生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等影响力更大的历史小说。这些先锋作家的沉寂或转型,标志着作为思潮的先锋文学的落幕。

.........................


结语

先锋精神与文学批评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翼,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毋庸多言。在文学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文学批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批评也因此汇聚为一条流动不息的批评史的河流。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古代文学批评,到各种“主义”和理论盛开的当代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样态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它既依附于创作的变化,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独立性,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这也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理想关系”。在每一个时代,寻求和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进入理想状态是普遍的追求。1980 年代的先锋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理想状态的范本,尽管它也存在自身难以摆脱的局限,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憾。

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看,1980 年代的先锋文学批评的历史贡献巨大。表现在:一、实现了批评焦点由外而内的转移;二、批评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释放;三、批评路径由“内容”到“形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建立起的批评理念和话语方式。这些历史贡献都深刻地影响着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在八十年代所援引的许多理论在今天的文学批评现场依然有效,在当下我们进入文本的方式和表达认知的方式依然与他们大同小异,这些都证明了先锋文学批评所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厚。但我以为,先锋文学批评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学遗产没有被继承下来,这就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先锋精神。

先锋精神是一种前卫意识,是一种超前的眼光以及在此意识支配下而进行的革新行动。这不仅需要前卫意识,同样需要勇气和胆魄。纵观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历史革命和还是微观层面的各领域的革新进步都是在这种先锋精神推动下完成的,其动力皆源自于这样一种先锋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和信仰,才有可能产生实际的“革命”动力和行动,才有可能带来创新发展,甚至改朝换代。在 1980 年代的先锋文学批评中,我们看到了青年批评家们所展现出的强烈的先锋精神,他们敞开自我,吸纳一切知识营养,他们张扬主体精神,积极主动介入文学现场,他们剑走偏锋,努力创建批评的新模式,这些活动都贯穿着先锋精神。我以为,这是先锋文学批评在文学层面的历史实绩之外所留下的另外一份精神遗产。相比于在文学批评层面贡献的具体性,这份精神遗产是抽象的,但也因此,它得以越出批评的知识圈子,产生更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当我们以1980 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发展史来反观当下文学批评的时候,这种意义就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