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的写作,各部分都要完成好,缺一不可,对一篇完整的职称论文都要求写摘要。职称论文摘要可以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在还未阅读全文之前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由此可见,论文摘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来讲讲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具体有哪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职称论文摘要的要素
职称论文摘要应包括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4大要素。不属于研究、研制、调查的主要目的,但就其见识和情报价值而言是重要信息的内容也应写入摘要中。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职称论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在撰写职称论文的摘要时.应尽可能达到“四性’:
(1)创新性:要突出论文的创新部分.如新方法、新技术、新见解、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等。
(2)科学性:要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不得夸大或缩小,数据必须经统计学处理.动物数、病例、实验次数及有无对照等都须交侍清楚。
(3)完整性:要离开原文能自
成体系,独立成篇,便于文献检索刊物收录和计算机数据库输入.
(4)简明性.要措辞精练、简短明确.
职称论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1)一般原用规范
论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者要摘要,而对于短篇报道、个案报告、研究简报等文章无需撰写摘要。而摘要多以第三人称形式写作.不用“我、我们”第一人称代词。摘要连续排写,不分段.不用图表,文字精炼.重点突出。
(2)摘要的字数
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文字太多,就会占用读者更多的时间.且篇幅加大.文字太少.则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读者不知其要领.还得阅读全文,发挥不了摘要的作用。
职称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作者写完职称论文后,对论文的内容和要点印象深刘、思路清晰,此时来写摘要有一种全局在脚.得心应手之感。因此.通常是在论文写完之后写摘要。很据论文内容决定采用摘要的类型,如前所述.对难以用简短文字说明主要内容的职称论文,采用描述性摘要的写法;
如能概括和提炼论文的主要内容,则可采用信息性摘要。按照各种类型的摘要内容构成和要求撰写.如采用资料性摘要一般就按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顺序写作.必要时在摘要的开头中介绍一些与本项研究有关的背景资料.或在摘要结束时陈述作者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由于摘要是一篇短文一般不分段.并用第三人称来写。
摘要中不用图、表、公式、化学结构式、参考文献、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缩略词等.要用标准的专业术语和命名,在摘要中也不写主观的推断。摘要写完后,应按撰写摘要的要求进行认真检查、
修改和推敲.尤其要防止数据出现差错和遗漏重要发现及观点。
职称论文摘要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职称论文摘要范文:
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
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是工程师制度的核心.在工业化国家,政府干预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在国际化背景下,正在试点中的中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如何借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如何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框架,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工程相关团体应该积极回应的.本研究综合应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历史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层次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国内外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的基本发现和结论是:
1、本研究分析指出: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就是工程师市场准入规制,二者是一回事,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说是工程师市场准入规制,从工程师的培养过程的角度说是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次提供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与工程师市场准入规制二者合一的规制.
2、本研究分析发现已有工业化国家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4个关键点:工程师法是推动工程师质量规制的根本动力,鉴定是国际化背景中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基础,全国顶级工程师协会是工程师质量规制的核心,工程师两个不同侧重点的形成(专业工程师和技术工程师)是质量规制应关注的焦点.
3、根据国家是否参与工程师专业形成的规制、规制的严格程度和规制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三个综合分类标准,以17个工业化国家为样本,本研究首次揭示四种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综合模式:自由模式、单元适度规制模式、单元严格规制模式和多元适度规制模式.
4、综合理论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分析和专家访谈,本研究首次设计出中国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的未来理想模型是鉴定、认证和注册三位一体的单元适度规制模型——简称三位一体的ACR模型,并设计出这一模型的分步实施路径和阶段性目标.实现这个理想模式的近期关键举措为:1.成立中国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作为单元组织逐步推动工程师制度改革.2.颁布中国工程师法.长远关键举措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工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义工程社会的联合推动.
这一未来理想模型在分步实施过程中,可以逐步解决中国现行工程师质量规制政策存在的三大问题: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缺位,组织体系混乱,工程教育鉴定试点、工程师从业资格和工程师执业资格相互之间互相脱节.
5、本研究还分析指出中国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政策的要点为:1)应充分考虑国际化因素.2)成立中国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作为核心组织,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授权和监督下逐步推动工程师制度改革,作为推动工程师制度改革的核心组织,该机构的性质应由“官方-半官方-民间”逐步演变.3)应尽快研究和颁布中国工程9币法.4)中国工程师应实行分级质量规制,工程教育鉴定和工程师个人资格认证都应有对应于专业工程师与技术工程师的不同规制标准.5)作为发展中国家,工程师从业资格的管理即认证的管理应成为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的重点,正在进行的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改革,目前的重点应放在执照规制的合理范围的研究与划定上,不宜盲目扩大执照规制的范围,以实现保护公共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对于一篇完整的职称论文来说,摘要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想职称论文成功发表,首先论文内容各部分必须完整,还要严格规范要求。职称论文摘要其实就是一篇与论文正文结构相对应、对论文主要内容高度浓缩的独立的短文。笔者以上分享了相关写作要求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