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英语论文范文
摘要:海明威与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 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深入理解
与把握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创作文本的主题, 颇有价值。本文略论了两位作家创作主题的共通之处在于都继承了英美文学对人的悲剧命运进行闲释的传统, 都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结, 都有着强烈的关注人命运的道德感,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海明威创作多与自身丰富的经历有关。他取材范围的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题深度的开掘。因此其悲剧主题柱往是与社会历史、社会环境相冲突而引发的, 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冲突, 是性格的悲剧。福克纳是一位“ 纯粹” 的美国作家。他文本取材的范围很窄, 却更有利于对悲剧主题的深入开掘。福氏的悲剧主题与悲剧冲突是心灵层次和命运层次上的, 更多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与土地、与灵魂本身的矛盾与杭争, 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关键词:恶剧的主题,悲剧精神,海明威
朱光潜在谈到悲剧心理时说“ 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 因为它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 ⋯ ” 他这里讨论的固然不是小说, 但是无论是古希腊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 或者是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的小说, 它们所表现的悲剧感, 在某些规律性的间题上, 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含泪的悲伤和哀枪的呼号更加能够表现出作家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认识深度, 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魅力。所以, 关系人性和人的命运也就成为了一种创作传统, 它也成为英美文学发展中一条清晰的脉络, 而海明威和福克纳正是从骨子里继承了这一传统。
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海明威与福克纳几乎是同时生死的作家。海明威生于年, 逝于年福克纳生于年, 逝于年。在两位作家共同经历的这一段世界历史中, 发生了许许多多波斓壮阔、动人心弦的人生悲喜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写下了这个世界赋予他们生命的悲剧感受。下面让我们对他们一一做分析。
读过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人也许会注意到, 该书的结尾是这样一个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任何修饰成份的简单句“ 他们在苦熬” 。从字面上看, 这是对迪西尔及其黑人同胞的写照, 但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对全人类命运的概括描述。在福克纳看来, 人类存在虽然已有千百万年的历史, 但是时时刻刻仍然在为自身的生存弹精蝎虑, 流血流汗, 说他们“ 在苦熬”一点也不过分。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如何设法安葬艾迪的故事为福克纳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受苦与行动能力的极其优越的角度。这里仅让我们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 本德仑做些分析, 以此说明福克纳在这部小说是怎样表现他的关于人的苦难的思想的。同时也就可以看出“ 命运”悲剧传统对福克纳的作品深刻影响。小说里弥留中的“ 我” 的位置。这个家庭的主妇首先就是个被生活挫败的人。她年轻时受到父亲悲观思想的影响, 父亲活着的时候, 常对她说“ 活着的理由就是为长期的死做好准备。’她当过小学教员, 但是她既不爱自己的职业也不爱她的学生。她是一个孤儿, 也许是因为害怕孤独, 嫁给了也是孤儿的安斯。婚后不久, 在她心中安斯就已经死了。结婚之后, 她的感情上也起过一次波澜, 但是她的情人惠特菲尔德牧师和红字》里得狄姆斯台尔一样也是个儒夫。受骗上当使她不再相信“ 言语”的真实性。在贫穷与孤独重操劳了一辈子之后, 艾迪终于死去。也许是因为除了一条娘家的血亲关系之外, 对别的都感到不可靠, 她要求和娘家人埋葬在一起。她在唯一的一段独白中说“ 我相信我已经找到我的罪了。我相信其原因是对活着的人的责任, 沸腾地流经大地的红色的痛苦的血的责任。我会想到罪恶就像我会想到我们俩在世人面前都要穿的衣服一样, 就像我会想到必须要有的审慎一样, 因为他是他而我是我, 这个罪变得更加严重更加可怕因为他是上帝所任命的工具, 而罪正是上帝创造的, 这段独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 那时她已经死去好几天。读这段文字有如深夜听一个怨魂在唱唱泣诉。可以这样说, 艾迪本德仑直到死去也始终没有处理好与生活的关系。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次“ 苦难的历程” “ 我只能依稀记得我的父亲怎样经常说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做准备。当时⋯ ⋯ ”所以她一直相信他父亲说的“ 活着的理由就是为长期的死做好准备”是每个人的命运, 她也一直在等待“ 命运”对她的安排。这也是福克纳的命运悲剧的最好的写照。
文学中有一类故事, 被称为“ 性格”悲剧。那是因为悲剧的形成, 主要由于人物性格中致命的弱点。这难以治愈的病症并非天生, 而是某种社会生活、社会思潮在特定人物身上的历史的反映, 有重大缺陷的性格一旦确立就往往决定了他一生不幸的命运。
不同子福克纳在“ 杜撰” 的美国南方小镇展开自己的故事的是, 海明威没有把目光放在小块土地上, 而是紧紧地注视着世界风云。海明威一生多次参战, 受过无数次伤, 他从小就弄瞎了一只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他被奥军炮弹炸倒在地, 腿上中弹二百三十七片。在伦敦时, 头部严重震荡缝了五十七针。他曾多次遇上飞机失事, 侥幸未死, 得到了阅读自己讣告的罕见“ 特权” 。而且, 海明威不只伤在身上,还伤在心上。他一生三次离婚, 两次参战, 每次都受尽刺激。“ 强烈的忧郁症”和“ 多疑症”常常笼罩着他的内心世界。成名后生活的优裕, 并没有使他的精神创伤痊愈, 反而使他更加迷惘仿徨, 以至怕死怕到想去找死。不过, 海明威是不愿默默地忍受伤痛的, 他要把伤痕无形地表现出去, 于是他把自己的身心之伤转移到他的人物形象上去了。这些人物可以看作同一个人物的逐渐变化, 从而也使得他的性格影响了他对文本的创作。海明威在生活最紧张的时刻看得最清楚。他认为一定得先负重伤, 然后才能严肃地写作。
格特露德· 斯坦因对他说的“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 海明威把它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 但是, 从此“ 迷惘的一代”却成为了一种文学流派的标志, 而海明威自己也成为了它的代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的确是凝结着他本人的精神痛苦和深刻的内心体验的, 它里面的主人公, 由于受到战争在心理和生理上两方面的摧残, 心灵极度空虚, 苦闷和绝望, 便想在某种刺激中, 求得精神解脱, 寻求人生的真谛。但是, 什么是永恒的人生什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海明威这个项天立地的男子汉竟也一时手足无措了。
《太阳照常升起》只是作者深思的开始, 而《永别了, 武器》却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永别了, 武器》经过了三个阶段。先是战争的无意义。像所有誓为人类幸福而自愿参战的热血青年一样, 弗里德里克亨利中尉在血淋淋的战壕中没找到理想的立足点。理想失落便进入第二阶段只是机械地承担义务, 受伤,养伤, 返队, 保卫自己。最后, 当他在大撤退中遇到意大利宪兵时, 连这一简单义务也难以保持了。“ 后来跳在河里, 愤怒同义务都给河水洗得干千净净。说起义务, 从那宪兵一伸手来抓我的衣服时, 就停止了。” 亨利中尉在枪毙的前一刻跳河跑了, 他进入第三阶段—接受爱的召唤。但当时他也不清楚这另一世界原本也不存在。当他和妻子在瑞士像亚当和夏娃那样欢度岁月时, 乐园也会突然消失凯瑟琳带着他俩的全部希望, 在难产中永逝。人生似乎正是这样你在努力, 总想走近目标, 但目标又总在你快接近它时猛地消失。一局接一局, 你输得很惨。你这血肉之躯在每次碰壁后总要留下伤痕。亨利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经受了三场嘲弄理想、义务、爱情。命运之神所抛出的这三个美丽绣球, 却一下接一下地把他砸进了苦难的深渊。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当哈姆雷特从“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梦中醒来, 站在平台上, 面对黑暗喊出“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 时, 人类已对自己创建的秩序产生了怀疑。哈姆雷特发现了邪恶, 希望清除邪恶, 但他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路, 即梦醒以后无路可走。那句哈姆雷特的经典内心台词“ ” 不正是“ 迷惘’, 的确切的表露吗而真正的— 年的帝国主义战争, 正是人类 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是一场无意义的大屠杀, 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毁灭了大量的物资。送上战场的人就有七千多万, 海明威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和别的青年一样, 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 并想在战火中建立功勋, 但战争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幅恐怖和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