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学前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质量视域下提升数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参与的行动思考

日期:2022年03月0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4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231118426470 论文字数:33222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整体的行动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参与从“实然”走向“应然”,但想要获得高质量的儿童参与,教师还需要长时间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耐心引导儿童进行不断发展。

一、数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参与的现状与行动准备

(一)数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参与的现状

在本行动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梳理有关于儿童参与的相关理论以及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参与策略的相关研究;收集并分析 A 市 X 园大二班的数学集体活动案例,通过对合作教师的访谈,对数学活动中儿童参与情况的观察,了解本班儿童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班儿童参与的问题——儿童参与不足,通过与合作教师共同探讨,设计“完善参与—完整参与—完备参与”的三期行动计划进行研究。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参与的现状与儿童参与的应然状态的差距较大,存在被动参与、参与情感消极以及参与意识不足等现状。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基于上述活动案例可知,该班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以主导为主,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绝对权威”或“主角”,控制性较强,教师将所需要被幼儿发现和探索的内容,灌输式的讲给幼儿,或是在黑板上给出“示范”,之后安排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对于参与纪律的要求严格,导致幼儿自主参与的机会变少,处于被动参与的困境当中,成为教师活动过程中的“挂件”。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活动中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和表达想法,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也因此被教师高度的统一安排下不断扼杀,这样就造成了儿童对活动兴趣的缺乏,探索能力的丧失以及照猫画虎的“假”操作现象产生,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幼儿有动手的机会就是主动参与,却忽视了儿童学习数学的情感参与,造成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中儿童参与的不足。原本充满乐趣、探索的数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过度操控使得儿童参与的乐趣缺失,儿童参与就会变得被动且消极。

(二)行动研究的运用

卢立涛认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行动研究在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的矛盾中,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有效帮助。因此,行动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成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①。

行动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路径,行动研究即从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探索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与工作者共同参与,从而真正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理解问题、掌握和实施策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一种研究范式②。行动研究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儿童参与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状态,会随着儿童自身、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等多种因素不断变化,而在集体活动中儿童参与从实然到应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行动研究则以螺旋向上,不断向前,层层深入的方式,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儿童参与的现状,使之不断向儿童参与的应然靠近。

笔者对 A 市 X 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开展实施过程中儿童参与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合作老师一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参与每一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设计,同时以教学研究、反思讨论的形式提出新的指导策略,并在活动后还会及时的进行评价和再设计,以期能够提升幼儿园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的质量。笔者与合作教师通过根据本班数学学期教学的计划,结合观察和访谈,共同设计出了以“完善参与—完整参与—完备参与”的三期行动方案,在行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计划—行动—反思”的行动过程,找准问题,讨论改进方案并进行实施,并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推动儿童参与程度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儿童参与的质量。

二、完善参与:“边缘儿童”参与的改善

(一)儿童性格鲜明且教育环境存在问题

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的性格特征对于活动的实施和开展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由于性格原因会导致不敢参与活动的问题,或因缺乏父母关爱出现问题行为等,都会影响在活动中儿童参与的质量和效果;其次,教师为使活动顺利进行,则以控制为主,儿童被动的进行参与,若违反纪律,则会通过呵斥、罚站,甚至将儿童置于教育活动场域之外,剥夺儿童参与权利以作惩罚,导致儿童参与不足或丧失,加剧儿童“边缘化”;此外,教育环境氛围存处于紧张压迫的状态,由于数学活动概念规则抽象,教师以讲授为主、灌输知识,会导致儿童的注意力无法被吸引,而组织节奏过快会使得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参与情感消极,对数学活动中的参与缺乏自信。

1.儿童自身角度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想象处在快速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的差异性之大。《学前心理学》指出:“儿童的性格差异会随着年龄愈发明显,并趋于稳定①。”,首先,儿童受到先天性格因素的影响,在生活行为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胆小、腼腆的性格特点,这类幼儿喜欢独处或躲藏在人群之中,在集体活动中就很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或也会因为教师需要完成教学计划的进程,不得不忽略或叫停这类幼儿活动的参与进程。其次,具有交往障碍的儿童易成为“边缘儿童”,这类儿童在行为中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存在攻击性行为、争抢行为等特征,或由于隔代教养,使得儿童养成了有求必应的习惯,因此会使儿童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最终成为集体活动中的“边缘儿童”。同时,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易成为“边缘儿童”,这类幼儿由于能力不足,在活动中难以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对教师所设计的活动频频受挫,难以提升兴趣导致消极参与。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二)主要改善措施与实施内容

针对这一阶段存在的“边缘儿童”问题,笔者与合作教师相互探讨交流,明确所要达成的目的和要求设计行动计划,通过重点了解“边缘儿童”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为边缘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教师鼓励、同伴帮助。同时为“边缘儿童”营造宽松的参与环境,平等的对话氛围以帮助“边缘儿童”放下戒备心和紧张感,从而真正融入集体活动。

1.增强对“边缘儿童”参与活动的关注与支持

在幼儿园中,由于每个幼儿都有自身差异性和特点,教师首先需要做到,加深对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帮助,提供情感支持,为幼儿创设和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能够逐渐融入集体生活和活动,不断进行自我成长和发展。

(1)加深了解“边缘儿童”形成的原因

每一个“边缘儿童”都有着自己独特且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家庭的影响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加深对该班每一个“边缘儿童”性格特点的分析,改善“边缘儿童”的现状。教师越了解儿童,就会越有针对性的为幼儿提供支持,教师通过以儿童的视角,考虑到每件事或每个行为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就会对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儿童参与所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幼儿提供支持,如通过观察发现歆冉性格腼腆缺乏安全感,但喜欢阅读,教师就可以通过与歆冉一起阅读,逐渐建立亲密距离,或者与歆冉共同游戏,使在游戏的快乐中放下内心的戒备与不安,在集体活动中,可以选择歆冉感兴趣的事物或人物形象,提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情绪,积极主动的发出活动邀请,给予歆冉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但并不需要过于刻意的对该幼儿进行引导,在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幼儿一定的距离,会让“边缘儿童”感觉到安全,并能够较长时间的参与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之中。而对于子豪通过观察发现,子豪的能力较强,但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子豪挑战一些较难的问题,吸引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针对子豪内心敏感的特点,可以通过鼓励性言语,对子豪进行表扬和赞赏,尽量避免批评保护敏感内心。

三、完整参与:儿童参与的提升.........................28

(一)儿童被动参与较多且情感参与消极.....................28

(二)主要改善措施与实施内容................................31

四、完备参与:儿童参与的深化...................37

(一)儿童参与的程度较低且儿童参与意识的不足.................37

(二)主要改善措施与实施内容........................39

五、提升儿童参与的行动走向..............................45

(一)控制班级额度,保障参与权利...............................45

(二)丰富活动材料,提升参与兴趣..................................46

(三)倾听儿童声音,强化参与意识...........................46

五、提升儿童参与的行动走向

(一)控制班级额度,保障参与权利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大班(5-6 周岁)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 35人左右。而根据刘占兰老师对 11 个省市 440 个样本班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幼儿人数班级人数超标、班级规模过大的幼儿园班级比例达到了 60.2%,农村班级规模比城市略小,城市中班级规模过大的现象更显著①。班级规模额度大,会引起儿童参与权利的忽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儿童参与机会便会大幅减少,老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儿童的个体差异,“边缘儿童”的状况得以显现;同时,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出现过度纪律约束,要求安静、要求等待等现象,儿童的被动参与就会增多,在活动中因人数、场地、材料等问题而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甚至,会使部分儿童丧失参与的权利。

在本研究中,行动策略能够达到全体儿童参与,但并不能解决全体儿童参与的有效性和质量。儿童参与的背后包含着教师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儿童能力的信任以及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因此,控制班级容量能够切实提升儿童参与的有效性,提升儿童参与,应有效保障儿童参与权,教师首先要真正重视儿童参与的权利,重视儿童参与的价值,才能不断的提升教育的质量,发展幼儿的能力,在儿童参与的质量和有效性上还应走的更远。

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活动材料是引起儿童探究欲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