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质量管理论文,本研究选取典型的山东省M镇实施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为例,采用农用地分等修正的评价方法对项目区耕地及项目区邻近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区耕地及项目区邻近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对比分析。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食物是动物生存和发展基础,没有食物作为能量供应动物将无法维持生命,土地是植物和动物生存和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地作为植物生长的载体,动物生存将没有粮食供应能量。目前中国人口已超14亿,人口数量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处于发展中、人口数量却最多的大国,为了维持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粮食安全,从历来中央一号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央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但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口较多但土地稀少,耕地后备资源不够充足。现实中存在耕地资源严重撂荒、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占优补劣、农业生产引发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与耕地利用问题加剧了耕地保护难度,因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加大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科学有效对耕地质量实施评价。
然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供给侧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耕地占补平衡压力日益增大,耕地资源正在逼近国家要求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形势已越来越严峻。为解决耕地资源减少,最大程度地保障国家粮食充足供应,实现耕地量与质的占用和补充平衡,必须实施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既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又可以有效提高农村耕地及其他农用地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还可大幅改善农用地生产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各地类布局、使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此外,土地整理还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防止出现粮食危机,落实最严耕地保护制和耕地保护基本国策,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动植物、经济、人文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土地整理内涵研究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存在政治信仰方面、自然地理方面、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对土地整理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土地整理在各个国家实施的时间也有先后差异,欧洲国家出现土地整理较早。德国的土地整理是通过对不同农用地地类进行调整并为规划服务,使规划能够得到土地方面的支持,进而服务于国家发展,其目的是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农作物生产条件,促进土地的开发。俄国土地整理是指国家组织管理土地的具体措施,其主要以明确土地占有和使用,调整土地关系为目的。北欧丹麦、瑞典等各国为发达国家,其是为调整优化本地用地布局和改善农地生态环境而进行土地整理[9]。亚洲国家中,在韩国,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会使周边地块价值得到提升,韩国的土地整理就是依据地块价值的提升对地块利用方式和收益进行有序调节规整。日本的土地整理主要是对地块和权属进行调整,在对地块形状位置权属等调整到最佳后,再改造提升耕地的基础设施。
(2)耕地质量评价内容研究
欧美国家研究土地质量评价相对较早,Caroline Chartin 等研究人员将先进的137Cs 技术应用到探索土地整理工程对项目区景观结构形态等的影响方面,另外还利用137Cs技术研究了土壤侵蚀受土地整理影响程度[10];Adrianna Kupidura 主张将景观因素加入到土地整理中,以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区美观性及文化性[11]。Bonfanti 等人员则研究了土地整理工程对项目区景观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应用的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GIS技术,该研究发现土地整理会降低景观单元多样性[12]。Fezzi 等通过采用Tobit 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对土地整治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13]。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理措施研究已从过去单一的地块合并、基础设施建设等土地整理方式逐渐发展为更加注重生产力和生产效益的提升、农田防护与绿色产业发展、农村社区规划、水土保持与景观效益及生态环境效应的现代土地整理。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整理
根据范围差异,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差异,范围较小的土地整理包含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整理或农村已利用建设用地的整理。范围较大的土地整理主要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或农村发展的不同要求和规定的用途,土地部门或当地政府部门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零碎的大小不同的、高低不平、不规整的土地进行水、路、林等的综合整治,从而使耕地、道路和沟渠等布局对于耕地开展耕作种植等更加合理高效,达到农作物种植要求,起到改善种植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耕地生产和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土地资源乃至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生态环境的目的。土地整理项目的内容主要有:合并零星地块、平整高低不平的土地、修建农田内部道路及渠道、建设生态林网等。
2.1.2 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包括多方面的指标,既包括重金属含量等健康方面指标、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方面的肥力指标,还包括能为人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指标。耕地质量反映了耕地本身所能为植物生长提供的营养、水等能力,保障所生产植物果实健康的能力,对自身包含的各种有益物质、有害物质调节净化的能力。因此,耕地质量是指保障植物健康、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维持耕地产能和生态环境的能力。由于时间空间不同,影响耕地质量的水、有机质、土壤等会存在差异性[56-58]。高质量的耕地是在其压力容许范围之内,能够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能够较好的维持区域生态安全。耕地质量好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耕地是否适合种植农作物及适合程度、耕地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产量多少、耕地用于种植农作物后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指出耕地质量是由影响耕地产能的所有因素共同决定,评价时应尽可能考虑多种因素,仅考虑一个或少量因素会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不准确,得出的结果具有片面性,不能使耕地的实际质量得到真实反映[59]。
...........................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壤肥力理论
土壤肥力反映的是耕地地力和耕地自然质量,该理论是评价耕地自然质量的基础,同样是评价利用等和经济等的基础理论。良好的土壤肥力能够为耕地种植农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能量、足够的空气、水分等。土壤肥力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生产力也就决定了在该宗地上种植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高低,肥力越好,土地生产力越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越高。土壤肥力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土地本身就具有的自然肥力和通过人为活动影响土地的人工肥力。其中,自然肥力是在自然界五种成土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肥力排除了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干扰。人工肥力需要人类在自然肥力基础上开展种植农作物等生产活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农作物增产等因素反映出来的土地质量改善现象,人工肥力会受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耕地质量在受自然肥力影响基础上受人工肥力影响,是进行质量综合评价的又一必要要素。
2.2.2 区域差异理论
我国幅员辽阔,不管是南北还是东西跨度都较大,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耕作技术水平及社会经济状况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因此各地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耕地质量评价选择评价因素和确定权重时必须将地域的差异性考虑到,选择相关要素和方法时也要“因地制宜”。
2.2.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进行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即土地资源内部不同用途、不同地类的地块进行空间位置、数量等的调整,通过内部结构调整达到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的目的,方式有未利用地向农用地转化、建设用地整理转化为农用地、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等。本文土地整理工程将草地、林地、坑塘水面等未利用地或其他农用地转化为耕地不仅可以增加耕地数量,还可以通过降低地形坡度、改善田林路水等提高耕地质量。
...............................
第3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13
3.1 评价总体思路................................13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3
第4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案例研究................................ 25
4.1 项目区概况................................25
4.1.1 项目区自然状况...................................25
4.1.2 社会经济条件......................25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0
5.1 研究结论..........................60
5.2 研究展望.....................61
第4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案例研究
4.1 项目区概况
4.1.1 项目区自然状况
M镇境内北部属丘陵地带,其余为平原,地势南低北高,境内有诸多河流经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该项目分布于M镇A、B、C、D、E、F六个村庄,其中村B、C、D相距较近,某些情况下可作为整体描述研究。
(1)地形地貌:村A位于M镇北部低山丘陵区,地势比较起伏。村B、C、D位于M镇东南部,地势平坦属于平原地区;村E为M镇西南地区,也属于平原区;村F位于M镇北部,地形以山丘地貌为主。
(2)气候:M镇所处位置是温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