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壤和植被:村A和F的土壤类型多为棕壤,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该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花生、蔬菜、大豆等也偶有种植。村B、C、D的土壤类型是砂姜黑土,所谓砂姜黑土就是一层为黑土层一层为砂姜层,上层黑土层偏粘,土层相对厚实,氮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较高,碱解氮68.3ppm,速效钾106ppm,速效磷3.7ppm,碳氮比9.3,氮磷比1:0.12,各种养分含量差异大,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多的有效肥力。该地项目区的植被主要有小麦和玉米,也可生长槐树、杨树、草甸、羊胡子草等。村E的土壤类型多为沙姜土和潮土,土壤质地类型与A的相同,也以中壤为主。村E种植小麦、花生和玉米的较多。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取典型的山东省M镇实施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为例,采用农用地分等修正的评价方法对项目区耕地及项目区邻近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区耕地及项目区邻近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村A项目区邻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为10、利用等为11、经济等为12,而整理后的A项目区自然质量等为8、利用等为9、经济等为11;村B项目区邻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为7、利用等为9、经济等为9,而B项目区整理后的自然质量等为5、利用等为7、经济等为7;村C项目区邻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为7、利用等为7、经济等为9,而C项目区整理后的自然质量等为6、利用等为6、经济等为7;村D项目区邻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为9、利用等为10、经济等为12,而D项目区整理后的自然质量等为6、利用等为7、经济等为11;村E项目区邻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为8、利用等为9、经济等为11,而E项目区整理后的自然质量等为6、利用等为7、经济等为9;村F项目区邻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为9、利用等为10、经济等为11,而F项目区整理后的自然质量等为7、利用等为8、经济等为10,项目区整理后的耕地邻与近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相比都提高了1~3个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整理后项目区的农村道路和灌排设施等耕地生产基础设施配套趋于完善,土壤结构更适宜农作物种植,有机质含量也能满足农作物需求,坡度得到降低,能够使项目区的农产品生产条件更加适宜。
由于本次土地整理是将草地、林地、坑塘水面等未利用地和其他农用地整理成适合农作物种植的耕地,这使在整理前长期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影响而改变,容易使项目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不稳定。在进行土地整理前期设计、确定工程实施目的时,过于重视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而对生态环境影响未做充分调研考究,所以在土地整理前期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论证土地整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当地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也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实施土地整理的成果将无从谈起。其次,土地整理工程可以通过改善农用地内部结构、加入枯叶小麦玉米秸秆深翻、修建水利工程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另外为保证土地整理工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从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可行性、资金来源及使用保障、施工单位和人员专业性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