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建立风险防控方案
在 X 高校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应积极采用风险规避方法,基本思路应是坚持质量优先和高质量服务全校师生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项目总体目标和方向,提前优化管理机制,落实风险防控责任,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与运行。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牵头指导下,对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方案,并通过校企合作与外包等途径,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在风险防控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来自多方的风险,尽量优先通过风险控制来提前防范风险的发生。同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如应急预案、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立,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应对风险。
..........................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以 X 高校信息化项目为切入点,全面识别 X 高校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建设阶段与运行阶段的风险,发现规划阶段存在规划风险、领导风险、资金风险,建设阶段存在工期风险、质量风险、成本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外包风险,运行阶段存在承载层风险、信息化应用风险、信息化保障风险。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已识别风险评估,认为 X 高校信息化项目具有“较高”风险,且在不同阶段风险存在差异性,在规划阶段具有“低”风险,在建设阶段具有“较高”风险,在运行阶段具有“较低”风险。此外,在方案层风险中质量风险、信息化应用风险、工期风险为高风险,承载层风险、技术风险、规划风险、成本风险为中等风险,信息化保障风险、领导风险、外包风险、安全风险、资金风险为低风险。
X 高校信息化项目具有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等复杂特点,且风险随着内、外部环境而实时变化,本文在进行 X 高校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时尚未全面涉及每一具体环节,不够深入,且运用层次风险法时,选用的专家小组成员样本较少,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将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改进研究手段和方法,积极提升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