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供应链论文,本文以生鲜零售商全渠道及供应商直销的混合双渠道的市场为背景,研究了风险中性及风险规避两种情况下的生鲜混合双渠道供应链问题。为了探讨供应链合作模式是否可以提高供应链及成员的效益,以及保鲜努力程度、渠道规模及风险规避系数对最优决策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不同决策方式下的供应链利润模型,采用 Stackelberg 博弈等相关理论方法,计算不同决策方式下的最优决策;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各大电商平台的发展空间已经趋于饱和,并且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再只追求较低的价格,而是越来越重视商品的质量、购物体验以及感受。然而由于电商的冲击,传统的实体零售门店也愈加落魄,并且顾客群体也局限在零售门店辐射的地理范围之内。因此,为了寻求符合现在消费者需求的模式,2016 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的经营模式——“新零售”,是指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开拓市场,达到线上线下融合,相互转化的效果。国外学者也将这种销售模式称作全渠道销售。
生鲜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商品,其需求量大,毛利高,季节性强,用户粘性高等特征,成为新的零售模式下的重要商品。虽然生鲜电商在过去的几年中盈利极少,但其高频刚需的特点仍使得零售巨头纷纷入局全新的零售领域。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3-2018 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 3.61 万亿元增长到 4.95 万亿元,预计 2019 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额将达到 5.31 亿元,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生鲜市场交易额及生鲜电商渗透率情况如图 1-1、图 1-2(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所示: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
(1) 研究风险中性的生鲜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
在价格,保鲜努力程度等基础上,首先构建风险中性的供应商线上需求和零售商线上线下需求函数和利润模型,包括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决策方式。其中,生鲜供应商的利润由传统线下批发渠道和线上直销渠道的利润组成,零售商的利润来自线上直销渠道和线下零售渠道。分析两种决策方式下各主体的最优决策,并探讨了保鲜努力程度和渠道规模对最优决策及利润的影响。并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来进行供应链协调 ,当契约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供应链各主体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2) 研究风险规避的生鲜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
该部分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供应商和零售商均为风险规避型的供应链协调,分析了决策主体的风险规避程度对最优决策、供应链利润和供应链利润分配的作用效果。引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契约来进行供应链协调,当契约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供应链双方实现帕累托改进。
具体来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 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提出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本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对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生鲜双渠道供应链协调、供应链成员风险规避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对生鲜混合双渠道供应链、供应链风险管理与度量、Stackelberg 博弈、供应链协调理论等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 风险中性下的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首先构建供应商和零售商风险中性下的各渠道需求函数,合作与独自决策模式下的利润函数,分析渠道规模、保鲜努力程度等参数与最优决策和利润的相关关系;然后通过分析利润关系,设计合适的“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供应链协调,得出使供应链所有成员契约下的利润均高于独自决策时的利润的契约参数范围。
第四章 风险规避下的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协调。本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考虑了风险规避,引入了风险规避系数,探讨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程度是如何作用于供应链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并设计合适的“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
第五章 算例分析。通过对实际的调研走访和对参数的处理,分别求出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下不同决策方式下的定价决策和利润,以及契约参数范围,验证本文的决策模型和设计契约进行供应链协调的有效性,并且对生鲜保鲜努力程度、风险规避系数、渠道规模等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不同情况下利润及契约参数范围。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说明,明确未来研究工作的方向。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线上直销渠道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了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大量学者研究表明供应链成员一方开通 线上渠道会威胁到供应链其他成员的收益,导致供应链成员另一方的收益降低,引发渠道冲突,使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冲突上升。
20 世纪 90 年代,双渠道供应链就已经出现,国外学者 Balasubramanian 首先对双渠道供应链展开研究,探讨了双渠道供应链成员的价格竞争[2],从此之后,国内外对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就日益增多。自 2006 年起,国内逐渐有了对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杨跃翔等人指出由于电商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供应链结构及以往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双渠道供应链模式出现[3]。
2.1.1 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
在已有的研究中,大量学者对供应商双渠道供应链展开研究,探究渠道的增加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渠道间的价格竞争。Park 和 Keh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供应链的制造商具有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的最优决策和利润分配均衡结果,研究发现,与单渠道供应链相比,双渠道下的供应链整体与制造商的效益均有所提高,但零售商的收益却因渠道冲突降低了[4]。Chiang 等在 Park 和 Keh 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探究了线上直销渠道与线下的传统销售渠道之间的价格竞争,结果表明直销渠道能够增加制造商的收益,并且直销渠道的开通可以提高制造商的谈判力,即在利润分配时具有绝对的优势;为了使供应链主体继续合作,零售商也能在双渠道中也能获益,文章还采用制造商通过推/拉策略进行供应链协调[5]。Cattani K 等探讨了双渠道供应链中两种渠道的价格竞争,研究结果表明:当制造商开辟了线上渠道后,为了缓解渠道冲突,降低对零售商受制造商的影响,采取批发价格契约实现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协调[6]。Lu Q 和 Liu N 研究了一个供应商同时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向消费者销售同一种产品,探讨了双渠道供应链的价格竞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渠道的接受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并在利润分配中起着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供应商选择增加了高效的线上销售渠道时,零售商通过提高消费者对线下传统销售渠道的接受程度来提升其在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地位[7]。Amy 等研究了一对多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通过纳什博弈,设计了数量折扣契约来解决了供应链渠道冲突和不协调问题[8]。
..........................
2.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2.1 生鲜混合双渠道供应链
(1) 生鲜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生鲜初级产品,我们习惯将其称为“生鲜三品”(果蔬、肉类、水产),易腐易损性是生鲜农产品的主要特征。
结合供应链基本概念和生鲜农产品的特点,本文将生鲜供应链的概念定义如下:生鲜供应链是指由生鲜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的消费者连成一条整体的链条结构,在这条链条中,包括了生鲜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最终将生鲜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传统的生鲜供应链包含了许多主体:供应商,经销商,第三方运输商,零售商等,导致生鲜产品在主体间的流转中慢慢变质和损耗。因此,现今的生鲜供应链均往短链方向发展,零售商直接从生鲜生产商处进行采购,既能压缩生鲜产品的流转时间,也降低了多方周转从中回去的利润成本,使其已更低的价格到达消费者手中。
...........................
3 风险中性下的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及协调 ..................... 20
3.1 问题描述及符号说明 ............................. 20
3.1.1 问题描述 ..................................... 20
3.1.2 符号说明及模型假设 ........................ 21
4 风险规避下的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及协调 .................................. 33
4.1 模型构建思路 ............................. 34
4.2 考虑供应链成员风险规避的决策模型构建 ........................ 35
5 模型有效性验证及参数灵敏度分析 ....................... 47
5.1 模型有效性验证 ......................... 48
5.1.1 供应链成员风险中性下的模型有效性验证 ............. 48
5.1.2 供应链成员风险规避下的模型有效性验证 ...................... 50
5 模型有效性验证及参数灵敏度分析
5.1 模型有效性验证
本节旨在验证第三章和第四章构建的目标函数以及供应链协调模型的有效性。
5.1.1 供应链成员风险中性下的模型有效性验证
(1) 目标函数的有效性验证
根据第三章得到的命题和推论,计算出了供应链成员不同决策方式的最优决策及最优利润,如表 5.2 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