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供应链论文研究,本文选择了服务型制造为研究对象,对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服务型制造的大量研究进行了学习和参阅,总结了服务型制造概念、特征,阐述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的机理,选择了在服务型制造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且担任集成角色的服务型制造企业为研究主体,其供应链绩效为研究内容。在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之后,结合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特点和参阅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拓展的平衡计分卡模型,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服务五个维度着手初步建立了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随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指标进行预测试,共收回有效问卷 138 份,通过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选取了最终的指标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革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因此,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国之根本和强国之基的制造业转型也是当务之急,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在产业结构、品牌价值、核心技术、可持续生产、服务制造等诸多方面与欧美制造业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自主创新能力、智能制造水平、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差距明显,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竞争力低、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传统制造企业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降本增效、单一的市场推广上,往往忽视了消费者主体的服务诉求,造成产需脱节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 技术、工业云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深化制造业和延伸产业链以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制造业不断向服务业拓展,两者逐渐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从而实现制造转型升级。随着人力、制造成本的上升和定制化产品的增多,对于劳动密集且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制造企业将难以为继。产业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主流,具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张洁 等,2019):
(1)消费行为的转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已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更多的追求基于产品质量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来满足消费心理。这使得企业在传统产品制造环节更加注重客户需求和服务质量,由单纯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向服务价值增值转变。
(2)企业间合作和服务的趋势:传统的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将难以形成竞争力,只有转变和创新发展思路增加企业间有效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和充分合理的配置资源,从而形成密集动态的服务网络并构建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才能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商业模式转变:世界知名的制造企业率先由传统的产品生产商转变为基于产品组合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方案解决商(如 GE、IBM 等)。中国的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使得转型成为必经之路,而制造业服务化所展示的资源整合、价值创造、知识创新等特性,使得其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一条有效的可选择道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研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关于服务型制造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由 GE、IBM 等巨头公司率先尝试向服务型产品制造模式转型。同时学术界关于服务型制造模式的研究逐渐兴起,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相关的理论概念,例如,产品服务化、服务增强型制造、面向服务的产品制造、制造产品-服务包等。国内学者关于服务型制造的研究始于 2006,也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并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构建(何哲 等,2010)。相关学者大都从其内涵和外延、价值来源、牛鞭效应等方面研究,有少数文章研究了服务型制造的网络构建和运行模式,但是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的文章则寥寥无几。
本研究首先参考了服务型制造的基本概念、运行模式、价值机理等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供应链视角总结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拓展的平衡计分卡模型,从五个维度构建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绩效评价,在理论上也丰富了服务型制造及供应链评价的研究。
(二)现实意义
(1)本研究面向的服务型制造是迎合全球竞争大环境,对于转变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提高制造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国内外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制造业产品在基本质量、功能、外形等方面的差异化越来越小,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状态,仅靠低附加值的单一产品生产已经很难在国内外日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为了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将服务依托产品共同销售逐渐成为生产厂商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方式。制造产品依赖服务的支持,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的价值增值。与此同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强调顾客的诉求和参与,提供优良的服务水平,也是维系客户关系、提升产品整体效用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手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服务型制造
一、服务型制造的概念
20 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潜移默化的由“产品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 H.Greenfield 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生产者服务业”一词,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制造和服务的边界已变得模糊,制造和服务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这种特殊的制造模式展开了研究,早在 2007 年孙林岩、李刚等教授就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孙林岩 等,2007)。他们认为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它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稳定的新产业形态。通过两者的融合,让顾客全程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营销等多个环节,在制造中体现服务价值,使企业有意识地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型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价值链增值和客户满意度提升。其概念模型如图 2.1 所示(李刚 等,2009)。
................................
第二节 供应链
一、供应链
供应链(Supply Chain)一词最早源自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价值链”,之后由 Houlihan 教授于 1985 年提出,但就其定义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领域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对供应链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不同的。 在《英汉物流管理大辞典》中: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所以供应链又被称作销售链,如果特别强调消费者需求则又可以称为需求链(苏士哲,2001)。我国著名学者马士华在《供应链管理》(第 2 版)一书中提出:供应链不仅是一条物流链还是一条信息链、资金链和价值增值链,(马士华 等,2005)。物料在供应链上因采购、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供应链,或者说是价值链。
我国的《物流术语》(2006)中,指出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产生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传统供应链模型如下图 2.2 所示。
.........................
第三章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8
第一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18
一、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18
二、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 19
第四章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绩效评价 ........................ 34
第一节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
第二节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35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45
第一节 企业概况 ........................................ 45
一、C 公司背景资料简介 ......................................... 45
二、C 公司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 ................................ 45
第五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企业概况
一、C 公司背景资料简介
C 公司是国际和国内领先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始终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在国际和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百强中稳居前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规模宏大、产品种类齐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质量奖”“国家 3A 级信用企业”等诸多荣誉。此外,C 公司还借助强大的营销网络,使得产品覆盖全球 183 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建立了280 多个营销服务网点。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