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运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探索分析成都市大学生体育保险发展困境和国外大学生体育保险经营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研究结论,给出提升成都市大学生参保意愿的建议:政策法律并行,夯实体育保险赔付的公益性和法律基础;创新营销手段,建立起大学生对参与体育保险的信任感;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意外伤害是导致青少年受伤、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校大学生的意外伤害主要来自体育运动。根据日本体育振兴中心的调查,在学校管理下的全部灾害事例中,体育授课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比例高达16.8%,发生概率仅次于社团活动[2]。在我国,根据教育、公安和卫生等部门统计,在校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占比就高达88.52%[3]。闫振龙,何昌珂(2019)对全国10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近40%的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过体育运动伤害事故[4]。其中运动猝死是运动伤害事故中最为极端和严重的情况之一,近年来,大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运动猝死事件频发,如2015年南京某高校一名大三男生1000米体育测试过程中猝死[5],2015年上海某高校一名大一男生打篮球过程中猝死[6]及2016年武汉某高校一名大四男生在体质测试过程中猝死等[7]。
与此同时,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也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见图1-1)。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学生总人数达到4655万,比上年增加了225万。随着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校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的融合度将加深。大学生运动人口基数不断增长,潜在体育运动风险随之增加,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因大学生体育保险缺乏充分的体育运动风险数据积累,学者大多从宏观视角切入,集中于概念、描述性现状调查和路径研究。研究意义与价值、现状描述和发展对策的研究无可厚非,但大量基于宏观或微观数据的定量研究等待挖掘,过多定性研究难免落入研究内容单一的窠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者对学校体育保险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尚未作出进一步的探讨。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构成需求,基于此,本文立足购买意愿视角,通过收集微观问卷调查数据,试图在现有的学校体育保险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对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实践意义
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2015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第六条明确规定:“严禁各级各类学校代收商业保险费,不得允许保险公司进校设点推销、销售商业保险”。在此之后,大学生购买商业体育保险遵循自主自愿原则,高校不再包办学平险的购买事项。在购买强制性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购买体育保险的意愿将受到何种因素影响存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影响这一群体购买体育保险意愿的因素,进而探索研究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体育保险产品特点。
2文献综述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风险与高校体育活动风险
(1)风险
现代保险起源于海上保险,“风险”原指船舶不敢去的海域,伴随着贸易和资本的不断演进及凡事皆用金钱来衡量的理念流行,“风险”逐渐被界定为某种“财务损失”,包括损失额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12]。
(2)高校体育活动风险
体育活动是指体育的各种实践形式、实施方式以及体育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活动。有时“体育活动”也可作为“体育运动”的同义词使用[13]。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体育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从而使参与者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损失既有可能是体育活动效果达不到预期,也可能是指金钱费用的支出和身心健康受到的伤害。高校体育活动风险首先要从高校体育活动的范围出发进行界定。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社团的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大学生自发的课外体育锻炼。因高校体育活动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有人身损失风险和心理损失风险之分,因此在本研究中,高校体育活动风险是指大学生在校内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大学生对环境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之决策行为与主客观现实不符,从而导致的体育活动人身伤害发生的可能性[14]。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国内文献综述
(1)学校体育保险相关研究现状
保险为了管理风险而生,因此体育风险是学校体育保险研究的起点。针对学校体育风险,李怡(2007)认为学校体育风险的主体有四类,分别是体育教师、运动代表队学生、在校普通学生和体育场馆器材[25]。郑柏香等(2009)认为学校体育风险包括人为风险、场馆器材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三类,其中人为风险包括老师行为不当风险和学生行为不当风险[26]。
鉴于学校体育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众多学者对如何利用学校保险管理体育风险展开研究。周爱光(2003)对中、日、美三国体育保险市场的经营主体、国民的体育保险意识、体育社会保险、体育保险险种、体育保险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结合我国学校体育保险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从降低税率、加强宣传、健全立法、丰富险种和加快体育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27]。周晖(2005)提出建立学校体育保险的自留储备金的建议[28]。杨晓生(2007)提出从立法、政府宏观政策倾斜引进竞争机制和设立专门的学校体育保险管理机构或部门等发展广州市中学体育保险的建议[29]。陈进良(2010)结合国外学校体育保险特征提出我国学校体育保险业的发展应建立政府主导参与型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其保险制度由政府确立和主导,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参与组织管理;主张形成以商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及政府扶持的互助性保险机构为辅的保险制度[30]。方志平(2010)在分析我国学校体育保险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学平险和校方责任险为基础、以特种附加险为辅助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31]。王荷英(2012)提出向学校体育保险险种多元化、保险政策具体化、保险中介专业化等方面发展[32]。徐士韦(2013)从加强立法、设计丰富多样的学生体育保险险种、建立学校体育保险自留金和加强学校体育保险监督等角度,尤其是在险种设计上,提出全覆盖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观点[33]。王恩斌(2019)从构建保险机制、加强保险立法、完善保险体系、增强学校保险意识、加强银保监会强制监督建立学校体育保险的保障机制[34]。
3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16
3.1理论基础..................................16
3.1.1计划行为理论..............................16
3.1.2感知风险理论................................17
4研究设计..........................21
4.1量表设计.....................................21
4.2预调研分析...............................22
5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28
5.1正式问卷收集情况................................28
5.2描述性统计分析....................................28
5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2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5-1可知,在性别方面,男生人数占比为47.3%,女生人数占比为52.7%,男女占比相对比较均衡;在学历上,本科生占比66%,研究生占比34%;在专业分布上,非体育专业占比更高,为76.8%,体育专业占比23.2%;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收入区间在10001-15000元的占比最高,为31.4%;每月锻炼频次多集中在4至8次区间。
6思考与建议
6.1成都市大学生体育保险发展困境探索性研究
为了了解成都市大学生体育保险行业的痛点问题,本研究对成都市体育保险公司高层领导进行了访谈,获得了有关体育保险的一手数据。总体来说,成都市体育保险普及度远远不够,在大学生体育保险这个更细分的领域就更少,这和国家保险普及度的进程有关,和学校、家庭、学生对于保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关系更密切。大学生群体和家长可能缺乏对体育风险的认知,经常会用到“身边统计学”,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不需要购买保险,或者认为保险没有用。这种意识淡薄的情况可能会影响保险工作的开展。
成都市大学生体育保险主要存在以下发展困境:一是体育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但实际上部分高校学生连常规的意外险都没有购买,更没有购买专门的体育保险。二是部分高校虽然组织学生购买了学平险等包含一定意外保障的保险产品,但此类保险往往保险金额较低,保障范围也往往较窄,甚至很多保险条款中直接列明不承保竞技性活动的意外事故责任,导致没有完善的保险保障。三是高校普遍缺乏落实体育法第三十三条的具体措施,未着手推动建立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四是监管不到位,新兴市场普遍存在各种乱象,各家保险公司都是模仿国外照搬产品,从承保到理赔也都还到不了其他常规险种的规范程度,相关的监管也还不成熟,没有对应的专业监管文件来规范市场。C体育保险公司负责人说:
投保意愿方面,大部分人群还是遭遇到了相关的事故才有意识去主动接受保险,因此更多的是高风险运动人群会主动要求投保,大部分的常规运动还停留在组织方的要求下才会投保。国家政策方面,政府对于大学生体育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