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风险管理论文,本文按照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设计了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的内容,调查对象涵盖 Q 银行内部个人贷款业务条线的客户经理、审批人员、规定设立部门的员工及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微贷金融中心的全体员工及领导,除此之外研究者还调查了核心企业的相关员工及领导。研究者希望能够通过理论的指导,借助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全面、客观地揭露出 Q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银行业是我国经济命脉产业之一,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及民生的润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下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正是在此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发展壮大。
我国供应链金融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经历票据贴现、贸易融资阶段演化发展而来[1]。最初企业是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企业在票据到期前,将应收票据背书交给银行进行贴现,贴现的金额是票据到期价值减去利息后的剩余价值。到 20 世纪 90 年代,银行从票据贴现发展出贸易融资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授信,这是在进出口贸易领域,银行应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根据商品交易中的预付款、存款、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企业发放授信的新方式。到 21 世纪初,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普及,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基点,运用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三大流动性资产,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发放授信,并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通过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交叉验证,确保经营真实有效,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业务风险。
从供应链金融诞生至今,可以按照数据化程度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线下供应链金融阶段,此阶段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对其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发放授信时全是靠线下人工操作。此阶段的局限性是效率低,银行端对于业务的风险把握力度非常有限,并且在多个主体间没有信息流的交互。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线上供应链金融阶段,此阶段已经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对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参与方,包括核心企业、银行、授信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互通,可实时掌握授信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因而大大降低了风险。此阶段的局限性在于仅是初步实现了三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重要数据仍然掌握在核心企业端,银行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风险评估模型。现今,供应链金融已经发展到平台化阶段,即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代替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获取授信提供渠道[2]。此阶段真正实现了去中心化,不再以大企业为核心,而且底层数据来源全部由平台提供,为各放款企业进行客户分析、风险管理提供了数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研究,不仅可以适应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完善和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健康的发展。本文在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选取了 Q 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论述与评价Q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的基础上,发现了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一对应的解决办法,为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实践参考。
1.2.2 研究意义
(1)为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实践案例
目前对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能够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凤毛菱角,因此,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 Q 银行具体的业务情况,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生动案例。
(2)有利于推动银企合作实现双赢
随着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了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为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了创新与活力。本文对 Q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评价研究,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对策,为 Q 银行及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更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参考,推动银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业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监管机构的要求,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自我诉求,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当今全球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追捧。本文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入手,不仅能够全面探讨、有效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而且也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知识
2.1.1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涵
概括来说,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围绕某一个核心企业,为其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业务,因为引入了物流和资金流信息,并且依托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将中小微企业个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了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
(1)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前提条件
银行之所以能够为资质较差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由于随着精细化的管理,市场竞争由原本单一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位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构成了利益共同体,中小企业的部分风险由核心企业来承担,而核心企业大多资金充足、制度健全、信誉良好、与银行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只要供应链持续稳定地运转,中小企业就有偿债能力[32]。
(2)供应链金融的组成成员
供应链金融的组成成员主要包括银行、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物流公司。银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两个,一是资金的提供方,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授信,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的同时,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据统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际大银行收入中一般占比能够达到 15%—20%[33],这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下一步可以重点学习借鉴的一个领域;银行扮演的第二个角色是为供应链提供传统的银行服务,如结算、贴现、理财等。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灵魂”,没有一个良好的核心企业做基础,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无从开展,核心企业一般是资金雄厚、信誉良好、运作有序且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企业,它将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零售商、分销商、供应商——整合为一个整体,凭借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使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
2.2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含义
现代金融理论揭示出信息不对称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的关系,参与交易活动的双方对于交易对象及环境的认识是难以同步的,存在此差异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可以从以下三点阐述信息不对称的含义[37]。
1)交易双方对于交易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不相同。这里可以直接引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例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企业主的相关信息,核心企业比银行掌握地更多。
2)信息来源并不能保证完全真实。借款人在申请授信时,会夸大有利于自身的方面或者对自身的不利因素避而不谈,例如挪用消费贷款进行股票投资等。
3)银行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银行和经营者的关系中,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相当于是“代理人”,而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相当于“委托人”。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客户的各方面信息,也难以及时掌握风险的变化。
(2)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故意隐瞒、欺骗与逆向选择上。举信贷市场的例子来说,因为银行在企业投资风险的认识上存在信息不对称,面临借贷市场上众多申请授信的企业而做出选择时,银行通常使用平均利率来发放贷款,然而这样一来就使风险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企业因为利率高于预期值而贷不到款,最终申请贷款的企业往往是那些通过高风险投资项目甚至投机来获取额外收益的,最终结果是贷款风险提高,授信客户质量下降[38]。
............................
第 3 章 Q 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现状与环境因素分析 ................ 18
3.1 Q 银行概况 .......................... 18
3.2 Q 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 19
3.3 Q 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流程 ............................. 20
第 4 章 Q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调查与问题分析 ................ 31
4.1 Q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31
4.2 Q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
4.2.1 ........................... 44
4.2.2 风险评估体系存在不足 ............................... 45
第 5 章 Q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 48
5.1建立高效的授信审批体系............................. 48
5.2 开发全面的风险评价模型 ............................... 51
第 5 章 Q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5.1 建立高效的授信审批体系
为使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Q 银行应该在信贷授信体系总则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