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本文在目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分析下,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划分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有效管控,才能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以促进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公共事业部门是指负责维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公司,主要包括电力、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交通、通讯等部门。公共事业部门主要研究国家、政府及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公共事业是由政府控制,其办公经费及人力薪酬均由政府划拨。公共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致力于完善社会的基础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以保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事业部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公共事业部门的优质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县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县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城市社会文化及乡村社会文化的结合。我国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争相开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一线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已达到了国际化的高水平,目前,我国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也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我国最重要、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县域的发展一直是政府最为关注的,着力提升县级公共事业部门发展,提高县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是县级公共事业部门发展的关键,是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关系着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的持续盈利能力。实践表明,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且也是部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然而,不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能动性,弱化了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对县级公共事业部门又好又快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保持县级公共事业部门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更是发挥县级公共事业部门员工自身潜能、提升工作创新能力的的重要措施。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的科学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增强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及影响力,然而,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的发展,需要切实保证人才的能动性,保持人力资源的推动能力,而要切实地发挥人力资源在县级公共事业部门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就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特有的性质,优化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结构。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国研究者从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引荐了许多东西,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国内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和数据资料,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逐渐被认同。国内研究文献中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结合我国的实情,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同时在研究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当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及理念的更新也日新月异,企业在前期的发展中重视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目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萧鸣政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进行了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的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维护和激励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和扩充”①。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围绕着如何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推动组织的科学发展,国内学者王鹏鸣、黄家提出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职能型“5P”模型,即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②。
二 人力资源概念分析
(一)人力资源
1、人力资源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Peter·F Drucker)提出,我国学者廖泉文指出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①。
2、人力资源的特征
人力资源的主体是人,人可以主观能动的、自发的使用自身的劳动能力及创造力,所以决定了人力资源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具备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是接受过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及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人力资源也具备社会性;与其他资源相比,不仅是劳动个体,还是社会存在的整体劳动总量来说,人力资源还具备再生性,流动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从人才的选用、人才的培养到人才的提拔,采取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制定、薪酬激励等措施,尽可能实现人才工作能动性的全力发挥,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内容上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组织、心里等因素,对于管理的对象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及全方位的考虑;人力资源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是部门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具备战略性,将人力资源管理与部门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相结合,并充分积极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不仅仅是静态的管理,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需要涉及员工的聘任机制、员工的培养机制及员工的考核机制,进而更有效的促进部门团队组织及部门文化的建设。
三 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优化的重视不够 ....................... 13
1、管理观念落后 .................................... 14
2、人才培养意识淡薄 ............................... 14
四 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 20
(一)管理理念:政府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内在冲突 ........................... 20
1、两种逻辑下部门的价值取向 ............................... 20
2、两种逻辑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 ...................... 20
五 优化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 27
(一)强化市场运作逻辑,淡化政府运作逻辑,解决双轨制的矛盾 .......... 27
1、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市场化导向 ................................ 27
2、着力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 28
五 优化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市场运作逻辑,淡化政府运作逻辑,解决双轨制的矛盾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重道远,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取决于独到眼光、高姿态、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内涵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调。公共事业部门在现有的经营运作中,应当强化市场运作逻辑,淡化政府运作逻辑。
1、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市场化导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部门作为市场活动主体,在履行社会责任、统筹地方政府的行政要求(安全生产、人员安置、社会稳定)的同时,其经营更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以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作为部门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及市场需求波动情况进行调整,强化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导向,需要妥善处理企业内部的政府逻辑,并将政府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用人机制由行政化转变为市场化,通过市场的规律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员招聘、使用、培训、考核、奖惩、分配、人员分流安置(包括辞退)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强化市场效益导向,是部门的人力资源适应市场化的竞争,并且给予优秀人才市场化应有的待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共事业部门的发展。 公共事业部门的管理到底是按照哪种逻辑运作的,是继续走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路子,还是走群众式、自主式的参与路子。
公共事业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建立在科学专业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的逻辑,建立科学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着力提升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因为(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应尽量减少等级官僚制结构(因为此结构是因人而设,因事而设,人不走地位走,为地位争光。)通过优化向扁平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转型。(2)目前政府运作的逻辑来看,公共事业部门属于是集权体制,或者叫压力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基层处在基础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造成公共事业部门做事情一竿子插到底,从管理效率来说很高, 同时我们付出的成本也很高。
结论
本文在目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分析下,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划分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有效管控,才能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以促进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县级公共事业部门目前主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