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21
第四章 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案例分析 ...................... 29
第一节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演进 .................................. 30
第二节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续困局 .................................... 31
研究结论与总结 ................. 38
第四章 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演进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产生以来实施了三阶段大规模融资:第一阶段,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平台公司大规模从银行贷款助推了 90 年代末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第二阶段,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刺激经济增长,中央出台 4 万亿投资计划,其中 2.82 万亿安排给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为此设立各类平台公司进行融资,宽松的货币政策赋予平台贷款及城投债极大的操作空间;第三阶段,虽然 2014年 43 号文剥离了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但受 2015 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民间投资疲弱的影响,地方政府仍依赖平台公司投资发挥宏观经济“稳增长”作用,平台公司融资逆势上扬,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屡禁不止。对比这三次债务扩张过程,可以发现大规模举债融资背后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投资行为作为主要推手。而问题的根源在于:这种投资行为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事实上,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行为理应遵循资本原则,但政府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不仅具有经济职能,还要实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服务职能。因此,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政府投资是遵循“资本原则”追求经济效益目标,还是遵循“公益原则”追求社会公共效益目标,这造成其行为的根本矛盾。根据前述国有资本配置基本矛盾突破口的逻辑,对立的统一,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寻求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突破口在于,该项资源的配置决策究竟基于经济效益目标还是社会公共效益目标更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到地方政府层面,1988 年《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中提出,“政府投融资体系由单一中央投资模式向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转变”,这标志着地方政府开始作为投资主体,对各地方的经济发展负责。然而,在我国财税体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条件下,无论源于税收等法定强制性手段或是发行政府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方式筹集资本均不可行,这导致地方政府可用于投资的金融资源严重短缺。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第一批平台公司成立,不仅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更是作为地方政府职能的延伸,开展投资活动。同样地,平台公司面临“资本原则”与“公益原则”的权衡抉择。
研究结论与总结
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是通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国有资本配置进行解读,得出国有资本配置的基本矛盾是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的不可兼容性,更进一步是基于国有资本逐利性与公益性的内在矛盾,其根源在于资本所形成的整个社会范畴下的经济权力造成的人的二重性。二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国有资本配置的积极价值。三是在实证检验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得出国有企业资本配置为低水平有效率,并结合人本主义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国有资本配置的行业结构演进构建了理论模型。四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配置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得出持续融资的根源在于平台公司面临经济目标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压力致使其运营无序化,进一步设计了可行整改方案以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配置效率。
对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着重考虑:一是在国有资本配置目标维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二是在国有资本配置方向维度,持续追求人的需求层次高级化发展;三是在国有资本配置方式维度,国家或者政府更需要注重事前引导而非事中干预或事后补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