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安全结构方面的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 45
第 6 章 结构性权力要素下中印战略合作潜力及合作路径分析
6.1 经济和生产结构方面的战略合作潜力与合作路径分析
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生产结构方面有很多相似性,进出口方面有一定的同质性竞争,但在其他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互补性,具有较大的合作潜质。虽然印度在东南亚的战略意图对中国在东南亚的合作发展产生了一些干扰,但并不影响中印两国在东南亚的结构性权力的提升。相反,影响中印两国在东南亚国家展开地缘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的地缘战略意图,即印度如何看待东南亚国家在印度地缘战略中的总体定位以及其对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地缘影响力大小的态度。
在经济和生产结构方面。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均进一步加深了对彼此的开放程度,这也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之间越来越深的贸易依存,即东盟国家依赖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依赖东南亚国家的初级产品和资源能源。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样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对初级产品和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多,这样无疑便会与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在贸易上形成一个竞争的态势。如何避免竞争的形成,完成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印度的经济发展整合,推进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建设?这需要中国积极发挥主动作用。一是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本国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与印度的产品形成出口竞争;二是要整合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使中国与东南亚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形成产销结合的生产结构链,同时积极把印度引入到该生产结构链之中,使印度的一些优势产业,例如软件外包出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信息产业作为中国出口商品的补充,以扩大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同时也可以尝试与印度的一些优势产业进行合作,以提升自身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并扩大双方的经贸往来。当然这种产业整合推进经济一体化还存在明显的障碍,如何在区域范围内提升参与方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出现排他性的区域贸易保护性合作组织,这往往是能否顺利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与不足
本文以斯特兰奇结构性权力理论为区域地缘政治关系互动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结构性权力测度模型并计算中印两国及两国在东南亚的结构性影响力,本文认为在结构性权力框架的视域下中印两国与东盟国家的影响力能够促进两国在东南亚国家范围内的地缘战略互动,并结合中印两国地缘战略互动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影响中印两国地缘战略互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是中印两国的结构性权力中,中国的数值在大多数年份里要大于印度;不同分要素对两国的综合值的贡献大小不一致,贡献最大的是安全结构,其次为经济与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以及技术文化辐射结构;推动贡献值起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和生产结构。
二是在结构性权力视域下,中国对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要大于印度对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但并不代表中国对东南亚有着较强的战略意图,中国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单独的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地缘战略。相比较而言,从 1991 年冷战结束以来印度为了加强在东南亚国家的地缘影响力,达成自己的地缘战略意图,提出了“东向政策”。该政策在第一阶段以发展、建立与东南亚国家的良好关系为重点,建立双方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则关注整个太平洋东岸国家的战略合作,有试图抵制中国在东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意图。
三是结构性权力视域下的地缘影响力的每个要素贡献的大小不同,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地缘影响力贡献最大的是经济和生产结构,这说明双方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且影响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地缘影响力改变的最大因素是经济和生产要素。相比较而言,印度对东南亚国家的地缘影响力要小,且印度对东南亚地缘影响力贡献最大的是金融要素,这并不代表印度与东南亚开展了较多的金融方面的合作,反而是印度在投资领域对东南亚整体的地缘影响力贡献较大,而投资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这说明印度对东南亚国家的地缘影响力受政府控制性较强,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可变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