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要素禀赋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59
5.1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59
5.1.1 研究方法................................59
5.1.2 变量设定.........................60
第八章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分析
8.1 研究方法
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均以生产函数为基础,包括 C-D 生产函数、CES 生产函数与 Translog 生产函数等。由于 C-D 生产函数只考虑对农业经济增长有贡献的资本、劳动、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因素,这样就避免了县域农业数据指标较少的局限,且计算过程相对简便,实用性较强;因此,本部分研究以 C-D 生产函数为基础,利用增长速度方程模型即“索罗余值法”来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问题。
增长速度方程中所用的数据包括农业产出、农业各要素投入数量和农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其中农业产出用 2003-2017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并以 2003 年为基期,平减为以 2003 年为不变价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资本要素投入仍用第四章测算的县域农业资本存量;农业劳动力投入用县域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表示;土地要素投入用县域常用耕地面积表示。
下一步对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估计。由于 C-D 生产函数的前提条件是规模报酬不变,即 α+β+γ=1,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估计结果造成干扰,需要对 C-D 生产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本文基于 2003-2017 年中国县域农业面板数据,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理论分析和数理推导分析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及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要素禀赋理论测度县域农业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禀赋系数,运用产业结构理论测度县域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指数,利用空间 SARAR 模型揭示要素禀赋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关系并揭示其影响机理;其次,采用 DEA-Malmquist 指数法测度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及收敛趋势,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与作用路径;最后,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作用效应;据此提出促进县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
2003-2017 年中国县域整体农业土地和资本要素禀赋系数有逐渐升高的态势,而农业劳动力要素禀赋系数则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农业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禀赋结构指数有逐渐下降的态势,而农业资本要素禀赋指数却有逐渐快速升高的趋势,且2003-2009 年中国县域要素禀赋结构出现固化的迹象。2003-2017 年东、中、西部县域均出现资本对劳动力的逐渐替代,使资本在要素禀赋结构所占份额逐年快速上升,而劳动力要素在要素禀赋结构中所占份额却逐年下降,东、中、西部县域土地要素在要素禀赋结构中所占份额均有缓慢下降趋势。2003-2017 年中国县域整体农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而县域整体农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 2008-2015 年出现恶化情况之后得到缓解,同时农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呈现了逐年升高的态势。
第二,农业资本要素禀赋系数的提高可以促进县域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土地要素禀赋系数的提高仅可以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化水平的提高,而劳动力要素禀赋系数升高阻碍了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即县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适当提高农业资本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而适当降低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裕。从东、中、西县域来看,土地要素相对丰裕可以促进中部和西部县域农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但却仅可以促进中部县域农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提高;资本要素禀赋系数的提高可以显著促进东、中、西部县域农业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且对中部和西部县域的促进作用较大;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裕阻碍了东、中、西部县域农业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同样对中部和西部县域的阻碍作用较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