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357500023(论文辅导)

基于YouTube的洋网红讲述中国故事思考

日期:2025年04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4221545328655 论文字数:43525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研究所涉及的视频,由于创作者是非中国籍网红,所以使用他者视角的叙事角度去记录中国故事,因此本研究着重调查洋网红的社交特点以及叙事主题和内容特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讲好中国故事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国内范围,更要将视野扩展到国际。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到访中国,通过网络自媒体将中国宣传到国际平台上,他们出于自愿和兴趣爱好,向世界展现不一样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对中国引起了兴趣,试图去了解中国,并将自己了解的中国介绍给世界。他们的成功得益于提供差异化的内容进而引起关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外籍自媒体生产者也应该加入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中,我们不能忽视国际友人的力量。

同时,当今的传媒早已不是单一的内容呈现,信息的维度正在转向情感、场景等多维度视角[2],受众也不能再看成一个一个的孤立个体,而是自发形成了圈子与社群。显而易见,仅仅去分析内容呈现是落伍的,一个圈子内意见领袖的地位更加突出,社群内部形成了自己的生产风格,传媒研究领域需要重新审视内容生产方式与受众使用习惯,顺应时代潮流地去讲好“中国故事”。媒介的链接基于关系连接和智能算法的虚拟媒介所构成,传媒领域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态之中,上个世代媒体在注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将个体分散化、自由化。进入新的世代,算法使人们迅速加入新的网络集体中,自媒体意见领袖可以去寻找特定议题、特定人群和价值目标,创建并牢固自己的社群,个体的个性化遭到削弱[3]。

1.2 选题目的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洋网红在外网讲中国故事的现状,总结洋网红讲中国故事的特点,实际深入全球著名的网络视频平台进行调查,捕捉外国用户真正的兴趣点,本研究主要问题如下:

Q1 YouTube上相关题材视频呈现出什么特点?以及洋网红之间形成的互动圈层,它形成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Q2 讲中国故事的洋网红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的内容,特点,以及意义有哪些?

Q3国内对外传播工作者在对外传播时应该注意什么? 

新闻学论文怎么写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互动圈层

互动圈层是指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上形成的一种由互动参与者组成的社群。互动圈层的形成基于共同的兴趣、话题和目标,通过互动、讨论和分享来增进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互动圈层旨在探索和理解互动圈层的特征、结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播和影响力的机制。通过对互动圈层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其中的互动模式、意见领袖的角色、信息扩散的路径以及圈层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互动圈层分析可以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如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和观察研究等。通过这些方法,定量和定性地分析网红之间互动圈层的特征,包括成员的数量、参与度、信息交流的频率和形式等。

2.1.2 海外短视频传播

短视频传播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在海外,专门以视频为媒介的的社交媒体平台以YouTube、Tik Tok为主,同时也存在附带短视频传播的社交媒体软件例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通过这些平台,不论是职业网红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任意上传、分享和观看短视频,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评论。短视频传播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应用,它不仅用于娱乐和消遣,还被广告商、品牌和内容创作者用于推广产品、传播信息和塑造形象。同时,短视频传播也在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信息传递和公众参与,是当今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之一。

2.2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网络文本分析法,根据视频网站的特点对于YouTube上讲述中国故事的外籍人士视频作品以及互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这两个分析法都有研究先例支撑,且先例研究的内容与本研究有所交集。

2.2.1 研究方法

(1)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起源于二十世纪末期,彭兰教授提出,社会网络分析是将人的关系数据化的一种方式,反映的是网络结构的变化,以及网络行为的互动规律[1]。近些年新闻传播有关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李彪和卢芳珠指出,现在的受众,不能再视作一个一个带有不同属性的孤立个体,关系、合作是当今网络传播的主题,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自身所处网络的影响,个性被磨灭,社群和圈层被突出。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当中,大数据与可视化研究得到重视,成为了新兴研究方法 。以知网一家学术网站为例,2007年至今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与传媒学科研究论文仅有256篇,近五年每年发文量20至36篇,对于这个学科来说,社会网络分析法还有许多可以开拓和发掘的空间[2]。

国外对于链接的研究有着许多代表性的著作。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与詹姆斯.富勒在《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中对于社会网络做了充分的研究。其中书中写到社会网络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网络的构成离不开链接,每个人处于社会网络之中都有自己的作用,即便是低传播度的非意见领袖,也起到了链接不同群体的作用:即强连接引发行动,弱连接引发信息传递。人与人即便不曾相识,也会通过隐性的方法影响着彼此。身为一个个体,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世界中,都离不开链接:爱、快乐和健康都会因为个体身边所处的大环境而发生变化,刻在基因里的社会性导致我们出现了“利他即利己”、“群体效应”等种种社会现象[1]。戴蒙.森托拉在著名论文《行为传播在网络社交网络实验中的应用》中,圈层内的信息传递,个人是否采纳,受到周围邻居影响最大:如果周围人都采纳了,自身采纳的可能性就会变大[2]。

第3章 “洋网红”视频频道分析 .................... 16

3.1 视频样本收集概况 .......................... 16

3.1.1 频道情况分析 .......................... 16

3.1.2 文本化词频共词分析与派系子群............. 21

第4章 “洋网红”视频评论互动分析 ..................... 38

4.1 评论圈层互动概况分析.............................. 38

4.2 评论互动圈层分析 ..................... 41

第5章 频道社交圈层总体特征分析 ........................... 53

5.1 “讲中国故事”频道互动网络 ......................... 57

5.2 频道互动网络社群分析................................... 57

第5章 频道社交圈层总体特征分析

5.1 “讲中国故事”频道互动网络 =

使用Python爬取选取的相关三年内视频评论信息以及推荐列表,分别生成Excle表格后通过查找等功能找出互动情况,最后通过浏览视频列表再寻找有无合作视频。将得到的数据使用Excle生成一个矩阵,将存在互动情况的(评论、推荐的频道、合作视频)记为1,未有互动情况的记为0,也就是说在该网络中,每个连线的权重均为1,形成了一个01矩阵,本关系网络还引入了49个中国频道,他们来源于外籍频道的互动推荐情况,在图中做出了明显的区分,既完善了圈层情况,又体现了国外洋网红对部分中国频道的关注互动情况[1]。

新闻学论文参考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YouTube上洋网红“讲中国故事”研究总结

针对Q1和Q2,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我们对于圈层内的互动模式以及互动特征有了一些发现,圈层内在内容交互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和集中,并且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外国用户感兴趣的题材,;在受众交互方面,资历深、内容有深度的频道的观众更容易构成互动圈层,旅游和日常类频道的互动圈层不固定,比较分散;在社交方面,存在核心圈层但不会一家独大,总体呈现自由、多元化的结构。针对Q3,我们从圈层内观众关心的内容和圈层现状出发,针对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6.1.1 视频主题选择:重微观轻宏观

由于YouTube是一个自媒体视频网站,多数民间自发讲述中国故事的频道必定是从自身出发,以微观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本人在调查研究中,只发现了以“Cyrus Janssen”为代表的时政类频道,会采用中国历史、中国发展、世界格局等宏观的视角探讨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其余人都是以自身视角出发,用自己的故事来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经济利益、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网红本人生活环境导致:YouTube身为娱乐网站,本就不以宏观角度叙事为主流,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和对中国足够深入的了解,很可能“费力不讨好”,轻松简单的微观叙事自然成了最佳选择。从旅游、美食、家庭、生活、学习等方面揭示中国的真面目,从自身的微故事角度出发,吸引更多的受众对于中国表象事物进行了解和探讨,是洋网红所使用的最常见的形式。

受众对于视频的回馈也是如此,受众的回馈多数为表达喜爱、支持、感谢,还有针对网红本人的问候,家庭生活视频这点最明显,自己的故事是明线,中国的故事是暗线,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无形中了解中国。同时,这种视频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将中国和不同国家的文化混合,进而引发讨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讨论中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