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文通过研究《麒麟》杂志女性话题的殖民话语内容、呈现方式与宣传策略,发现背后正是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商业主义三种话语力量的共谋、拉拔、冲突、融合,才塑造了《麒麟》杂志女性话题的整体面貌。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932年3月1日,日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4年改为“帝制”,扶植清朝最后一位帝王溥仪为傀儡皇帝,这样一个由日寇和汉奸操纵的“怪胎”,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孕育而生。野蛮的侵略者不仅肆意进行武力侵占、资源掠夺、屠杀百姓和经济摧毁,还意图通过大众媒介对民众进行全面的精神思想控制。
《麒麟》杂志是由日伪创办和控制的大众化杂志,《伪满洲国期刊汇编》称其是“准官方文化综合性杂志[1]”,解学诗则认为《麒麟》杂志公开为日伪“涂脂抹粉”[2],进行殖民宣传和灌输殖民思想是其历史和政治任务。《麒麟》杂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的内容,43期杂志有41期的封面都是女性人物,杂志中的广告图画基本全是女性,杂志的文章内容包含女性生活常识、女性职场经历、女性增产劳动事迹、女性内心独白和女性战时生存之道等,可谓包含了女性生活与工作方方面面的情况。这些内容表面上看是在提倡妇女解放,实际上目的在于对女性进行思想和精神控制,强制将女性绑上法西斯的战车。
通过考察《麒麟》杂志女性话题的殖民话语内容、呈现方式以及策略,对了解当时伪满洲国女性的生存处境及社会发展状况有一定意义,还能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对现代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1.2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关于“女性”概念的界定
《麒麟》杂志是由位于长春的满洲杂志社发行,发行时间为1941年6月至1945年2月,根据其发行地址和发行时间段,本文研究的“女性”为伪满洲国时期的女性,也特指《麒麟》杂志女性话题建构出来的“女性”,具有时代特殊性。
1.2.2关于“女性话题”概念的界定
《辞海》(第七版)对“话题”的解释是:谈话的主题,也指句子中所讲述的题目,句子中被说明的对象,话题有时与语法上的主语重合,如“朋友看我来了”,其中“朋友”是话题,也是主语。[3]。由此可以引申出,“女性话题”指的就是“女性”是句子中被说明的对象,有时候既是主语,又是话题。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女性相关的内容。筛选的方法主要是以下三条:①标题中明显带有女性身份的提示词,如“女”“妇”“妻”“娘”“姐”“妈”“母”等。②文章中明显表明传播对象是女性。③新闻、故事的主角是女性。举例如下:
第2章《麒麟》杂志的概况
2.1《麒麟》杂志的创办背景
2.1.1日伪在东北的殖民侵略形势
《麒麟》杂志创刊于1941年6月,在此之前,日本在伪满提出了“日满一如”“日满一体化”的口号,并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快了彻底兼并伪满洲国的过程。
经济方面。1937年日本在伪满洲国实行了产业五年计划,目的在于向日本军需重工业提供物资。1938年随着日本进入战时体制,产业五年计划不再具有强制性,大搞军事工业的日本财阀被引进东北,变成伪满洲国法人。伪国的货币、金融、证券都受到了日本的强化管理,以日本的指令为准,来适应日本的战时贸易关系。《麒麟》杂志中的《国民生活改善座谈会》[44]、《节食储蓄徒步》[45]等文章都是号召女性积极配合经济统制政策,在厉行节约和增强生产方面作出贡献。
政治方面。1937年伪满洲国实行了治外法权的废除和满铁附属地行政权的转让,日本把特权和利益扩散到了伪满的全域。1938年伪满又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旨在于打造和强化“国家总动员”体制。曾迫使溥仪在诏书中加入“夫国土之防卫必须举国一致,得有全国民之协力始达到目的[46]。”伪满洲国的全体国民被迫上了法西斯的战车,伪满军被大量送上侵华战场,日本处心积虑要将伪满变成它的一部分,以弥补其侵略力量的不足。《麒麟》杂志中的《巾帼战士》[47]、《决战下日本的印象》[48]等文章,或直接或间接地煽动女性进行战争支援,强调其作为伪满洲国国民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此处便是政策根源所在。
军事方面。1938年,张鼓峰事件日本失败后,加紧了对苏联的全面战争准备,关东军提出了“北边振兴计划”,被立为“三大国策”之一,在“北边地区”施行军队、警察、宪兵相统一的法西斯统治,有明确的备战性质。1942年5月号的刊首语《固守北方》中提到:“建设世界新秩序的责任,是我们所有东亚人应负的任务与使命,我们人人都应该这样的觉悟。”[49]把维护日本在伪满的利益上升为全东亚人的使命,试图对日本的军事殖民进行合理化。
2.2《麒麟》杂志的创办过程
2.2.1杂志的发展与沿革
1941年6月《麒麟》杂志创刊,1945年2月发行最后一期,期间共刊发了43期杂志。《麒麟》杂志是月刊,32开本,每期杂志平均180页左右。赵孟原担任前五期的编辑人,第六期由刘玉璋接替,顾承运、唐则尧、黄曼秋先后担任发行人。
《麒麟》杂志是这个时期的“准官方文化综合性杂志[61]”,由满洲杂志社发行,满洲杂志社是日本讲谈社在满洲国的分社,社址在新京。《麒麟》号称有“十万读者”,1943年5月号刊登的六月号预告上提到“十万人爱读豪华版,百读不厌。”
1941年11月《麒麟》的读者通信中曾提到,哈尔滨“不出半日,竟售出千余册,15日,哈尔滨全市各书店均已售罄,真是空前的事”,奉天市有人在撒散《麒麟》的宣传单的时候,被众人团团围住[63]。《麒麟》杂志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政治政策、社会百态、文化艺术、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等领域,体裁类型有杂谈论说、社会新闻、人物访谈、画报漫画、文学作品等。用语直白通俗,视觉冲击强烈,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其中女性话题数量颇丰,受到了广泛关注。
《麒麟》杂志最初有180页左右,只有四角钱。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和满洲的印刷用纸都出现了紧张,“《麒麟》十月号以前所用的纸价格上非常低廉,但是这种纸现在入手困难,于是就不得不改用上等的纸了。但是这种纸的价格较从前的纸价贵两倍半[64]”,所以1941年11月《麒麟》出现了第一次涨价,涨到了五角,随后几次涨价到六角、八角、一元,到1945年已涨到一元五角。
第3章 《麒麟》杂志女性话题的话语生产 ...................... 28
3.1 话语生产主体 .......................... 28
3.1.1 编辑人贯彻殖民政策 ............................ 28
3.1.2 记者利用访谈传播殖民思想 .................. 33
第4章 身份与身体:女性话题殖民话语的内容分析 ........................... 44
4.1 建构女性身份的殖民话语分析 ........................... 44
4.1.1 塑造“国民”身份,灌输“日满亲善”思想 .................................. 48
4.1.2 改造“贤妻良母”,植入军国主义基因 ...................................... 52
第5章 女性话题殖民话语的呈现方式与宣传策略 ............................ 81
5.1 女性话题殖民话语的呈现方式 .......................... 81
5.1.1 言论:口号式话语煽动女性援战 .......................... 81
5.1.2 新闻:猎奇式标题宣扬封建妇德 ......................... 83
第5章女性话题殖民话语的呈现方式与宣传策略
5.1女性话题殖民话语的呈现方式
5.1.1言论:口号式话语煽动女性援战
不同表意目的的话语有不同的风格、态度。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深入,《麒麟》杂志的话语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原来偏向于趣味性的通俗内容,转向直白的、煽动性的、口号式的战争动员话语。
1944年4月号上刊登了当局在“战力增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的决议,向“四千三百万国民”发出了战士宣言,明确“不问老少”“不论男女”都必须承担起义务,“显扬建国精神挺身于生产之增大,储蓄之完遂,以举国一致迈进于战力之飞躍的增强。”面对战争的席卷,缺乏战斗力的女性也无法置身事外,成了重要的战争动员对象。强硬的官方表达展现了话语背后的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但于民众而言难以产生共鸣的效果,于是,《麒麟》杂志上出现了大量言论以声援当局战时女性动员的政策。
女性作者孙惠清称当下的形势是“东亚的号角壮烈的吹奏,复苏的火焰熊熊的在燃烧”,在话语中注入高昂的战争情绪,煽动女性争做“英雄”,“英雄造诗,诗的巨风即将吹过来了”。[245]在遣词造句之间,将侵略战争美化成正义之战。还有女性作者以第一人称、“同胞”等称呼,迷惑女性读者。铃兰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节食、储蓄和徒步的方式,节省开支,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储蓄以支援“大东亚圣战”。她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发出呼吁:“我希望我们的女同胞,不,一切同胞们都来与我合唱吧。我似乎早已听见了大家的战歌声。”[246]少闲则以争取未来安宁的生活为理由,明确女性做战争后盾的必要性,“战争的必胜。迟早是要实现的。女界同胞们,我们要起来......要有灭敌美英的决心。”“我们”“我们这些女人”“女同胞们”“女界同胞们”这样的称呼,表明作者本身站到了侵略者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当成了“国民”中的一员,认为履行“枪后援”的义务是应当的。并意图劝服女性读者,利用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塑造“想象的共同体”,构建女性的身份归属。通过思想渗透影响社会实践,借助情绪化的战争动员话语,引导普通女性采取国民储蓄、劳动增产等支援战争的行动。
结语
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