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媒介化社会“网红村”的空间生产与符号消费探讨——基于德宏M村的田野调查

日期:2024年07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6241154303605 论文字数:52455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研究基于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以符号消费的视角考察M村烧烤村的网红化过程,并以空间生产的角度解释成为网红村前后村内空间生产及经济社会交往的变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乡村发展的社会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快速转型,技术革新与互联网的发展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村地方发展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肃的生存环境,农村青壮年外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而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完善,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乡村逐渐改变原始的劳动积累方式,尝试发展旅游以求获得经济效益。在上述背景下,乡村的空间和文化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而网红村又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新的空间生产现象。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人们到这里进行何种消费,带来了什么消费效应,在成为网红村后,M村村又发生了哪些转变,作为城乡的一个交接点,它在城乡交往中处于何种位置?同时探讨这样的发展模式能否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媒介具有双重作用,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被别人看见。在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在乡村的人们通过手机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发展,丰富了业余生活,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人们会用微信与其他村寨的人对唱山歌,能够使用淘宝购物,能够学习观察其他地方的发展,并想方设法地谋求自身出路。而媒介同样也让乡村被发现,抖音快手在乡村的大量普及,人们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朴素的人文风情。一些优质的农村网红的出现,例如李子柒、滇西小哥、蜀中桃子姐等,账号内容多是以美食为主,但是视频中蕴含的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以及乡村宁静美好生活的写照,使得人们对乡村多增了几分向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桃子姐通过做网红带动家乡农产品产业发展,李子柒成立个人品牌,并在YouTube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大使。媒介的力量不断整合乡村和城市发展,二者联系日益紧密,乡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逐渐被世人看到。

第二节个案选择

本研究基于研一下学期传播与社会课程,当时导师要求大家在课上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传播与社会的相关话题,因为假期偶然发现了M烧烤村,在吃烧烤的过程中发现,因为迅速在网络中走红,村子里陆陆续续开了四十多家烧烤店,每家店的收入都非常可观。在德宏这个美食之城,烧烤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不过当地人爱凑热闹倒是真的。我就特别好奇,怎么那么多人去,而这些消费者是抱着什么样的观念去哪个地方消费的?是凑热闹?还是真的对乡村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而他们去那进行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体验,以及消费所带来的效应是什么?这都是我想知道的。但是最想了解的是成为网红村后,村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发生了什么改变,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和乡村振兴,所以抱着这么一些疑问,我选取了我家乡的M村作为调研点,希望通过调研,对于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深挖符号消费下,“网红村”的发展前景。由于是我生活地方的郊区,交通便利,也便于我获取一手材料。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我的田野点进行调查。

第二章出名前的M村

第一节地缘关系为主的生活空间

芒市的傣族寨子多在坝区,M村是在山区的坝子,周围被群山环绕,相对封闭的村庄环境,使得M村世代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人们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而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故土观念、乡亲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傣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流行着原始互助习俗。插秧、收割、盖房子等需要较多劳动力时,都进行换工或互助。一是亲友邻居间的互助,不计较劳力强弱和换工数量,不受形式规约的束缚。主人招待饭食,对困难者会给一点酬劳。二是以村寨为单位集体互助,由各寨头人进行组织,按传统习惯形成的规矩,年终结账。M村现在依旧保持着以前的互助习俗,当邻居家或者亲戚家有要事帮忙,包括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水稻等等,关上店门就去帮忙了。笔者调研过程中经常有烧烤店关门,亲戚家结婚要去帮忙。傣族寨子都是这样的,家里有什么事都要互相帮助。“你帮了人家,之后你遇到什么事人家也才会帮你,我们傣族人讲究的就是互相帮助,要团结”①。

尤其是同一个村的,往往会有排外的情况发生。村内2017年修建了一个小型的菜市场,菜市场也是由村内的居民来管理。“我们将菜市场承包给村里的人,一年三万块,摊位费、停车费这些,还有日常的管理,都是他来处理。我们不会承包给外村人,就算给的价格再高也不会,因为村里摆摊的村民很多都是村里的老人,闲不住的话就种点菜来菜市场卖,就卖点青菜小瓜,产量很少,老人老了背着去市区的菜市场也不容易,一般就是在村里卖,老人的话一般不会收摊位费,但是外村的人来承包菜市场的话,就不一定会不收老人的钱了,我们还是尽量自己村的事自己村子人来办,外人来一是不知根知底,二是不保证他有没有乱整的心思。”①笔者问过菜市场的管理人员,摊位费租的长的话就是50块一个月,摊位总共有30个,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来卖,就基本不收租,“老人来卖的话,她不见得天天都来卖,只是偶尔家里种得出来了就来卖卖,不会天天来,像那种天天来卖的多是稍微年轻一点的,那种我们就要收取固定的摊位费了,老人的话不收”。②一般菜市场没有什么盈利,盈利主要是靠停车场,停车场停一次车收费5元,烧烤村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停车费都能上好几百。

第二节宗教民俗影响下的认知空间

整个M村的人口都是傣族,在人们的认知里面,这就是一个传统的傣族村庄,傣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加强了村民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村子的认知。

一、传统的傣族村落

原始宗教是傣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对大自然的妥协形成了万物有灵的信仰,表现在人类的凝聚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于是出现了人类聚落和一系列的祭祀设施,原始宗教因有利于民族内聚力的形成,所以一直得以保存下来。南传上座部佛教于公元11世纪传入云南德宏傣族地区,起初与原始宗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直到公元15世纪才在全民中普遍信仰。①南传佛教的到来,给傣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了识字教育、丰富了文学艺术。而影响最深的是佛教对傣族伦理道德、审美思想等意识形态上的规范,它形成了傣族勤劳、善良、友好、爱美的民族性格。

榕树,傣族把它作为神树,傣语称神树为“召色曼”和“召色勐”,即“寨神树”和“地方神树”。它的枝叶既像一道篱笆,又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傣族人民相信它能隔绝外界污秽,保护寨民,给村寨带来繁荣。M村寨口有写着M村的地标石头和一棵巨大的榕树,据村民说这棵榕树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榕树对傣族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榕树是德宏本地的特色,而像M村这样相对来说较小的村寨,在村里入口种植榕树作为村寨的寨门,也成为村庄入口的标志物。M村的榕树是人们乘凉的地方,很多村民外出做农活回家的时候会在榕树下坐着休息,这里也成为村民们交往的空间。据村民回忆,以前路还没有修好的时候,土路旁边就是榕树,干完农活回来,会碰到同村的人一起在树下聊天,哪家要结婚,哪家盖房子需要人帮忙,这些信息在榕树下汇集,然后再传入到各自的小家里面,对于全村人来说,榕树不仅是村庄的一处地景,更是闲聊休息的好去处。

新闻学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网红村M的形成 .................................. 34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 35

一、基础设施的完善 ................................... 35

二、旅游项目的加持 .......................... 36

第四章 成为网红村后的乡村社会空间生产 ......................... 48

第一节 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 ................................ 48

一、家庭空间经济化 ....................................... 48

二、村内公共空间为消费服务 ........................... 50

第五章 网红村M的符号消费实践 ...................... 71

第一节 来消费的人 ................................. 71

第二节 烧烤村M的符号意义 ................................... 72

第五章网红村M的符号消费实践

第一节来消费的人

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来M村消费的人五花八门,来自各行各业。本研究选取30位到芒杏的消费者进行了深入访谈,经调研,发现来M村消费的人群呈现以下特点:

消费者的年龄,据观察,儿童、青年人、老年人都有涉及,而在实地采访的人群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52岁,10-20岁人占总人数的13.3%,21-30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53.3%,31-40岁的16.7%,40岁以上的占16.7%。可以看出,到M村消费的人群中,20岁到40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较高。这一年龄段的人使用媒介的频率高,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

消费者的职业,学生群体占16.6%,个体户占30.0%,务工人员占26.7%,单位职工占20%,农户占6.7%。可以看出采访群体中,消费者个体户和务工人员得比较高,其次是单位职工与学生,占比最低的是农户。其中学生群体占16.7%,非学生群体占比83.3%,这也表明来M村消费的多是步入社会的人。而就职业来说,有开理发店的老板娘,之前就卖烧烤的景颇阿姨,有做木材生意的,也有在市区开餐饮店的,有放假回来的大学生们,有在村里务农想着休闲放松的村民们,当然也有老师、医生、会计等等。这些不同职业的人汇聚在烧烤村,为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