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笔者认为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时政新闻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点,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舆论引导有着重要意义。“两会”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我国重大的会议活动,承担着传递方针政策的重大责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主流媒体时政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信息爆炸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为主流媒体推进新闻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渠道,从而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一、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而轻内容
内容建设是媒体融合的根本。党媒肩负着引领导向、引导舆论的重任,这就要求媒体要生产出有水平、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内容。每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都会有大量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加持固然让时政新闻更加“好看”、“好懂”,让“两会”走进的人民群众的心里去,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技术发展助力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在新闻采集方面,记者的采集工具不再是摄像机为主,手机、无人机、全景摄像机等出现在新闻报道的现场,将受众带到新闻现场。在新闻报道方面,数据新闻、图解政策、视频直播、H5、VR 新闻等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优化了用户体验,获得了更多关注。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可能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人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新奇的报道技术,而忽略了新闻内容本身,造成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凋零的问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过于注重技术带来的花样报道形式,反而会忽略内容本身,新闻的使命是给受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一些“花式”的新闻报道应该有一个度,切忌让新奇的技术抢了风头,技术理应服务于内容。
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媒体一方面要借力新媒体技术,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新闻产品,另一方面需要警惕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陷阱,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而造成的忽略内容本身的问题。应顺势而为,搭上融媒体的顺风车,打出内容与技术的组合拳,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
形式和内容并非不能兼得,应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如果只重内容,很容易停滞不前,陷入“内容为王”的困局无法发展;如果过于注重形式,就会本末倒置,陷入单纯炫技的漩涡。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生存难度远比其他新闻报道类型高,为了生存就要紧跟媒体发展的趋势,但是如果过多地考虑多样性的报道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应用,附加太多的形式反而会忽略了内容本身,失去了时政新闻报道的意义。
(二)陷入“融合”陷阱
融媒体时代,媒体要想在媒介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融思维”,将不同元素,不同平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传播内容准确有效的抵达受众端的目的。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时政新闻的转型成为媒体工作人员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想要转型,就要对时政新闻的报道进行融合。但是,不同媒介载体、不同媒体元素的组合,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融合”的陷阱。
融媒体主要体现在两个反面,一方面是新闻载体的融合,也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平台之间互通有无,形成媒体矩阵,保证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元素的融合,也就是文字、音频、视频、图片、数据统计图等元素的融合,将不同元素进行组合,以最好的方式帮助受众了解自身世界发生的事情。当下,融媒体的发展是媒体转型的关键,但是,有些媒体可能会陷入为了融合而融合的困境,没有充分的把握不同媒体的属性,将大量元素进行拼贴组合,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导致受众眼花缭乱,进而消解时政新闻的重要性。
二、融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创新
(一)报道数量扩大化
对《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及人民日报官方抖音在“两会”期间的报道内容进行数据统计。经统计,截止 2020 年 11 月,共收集 3197条有效数据。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且上升幅度大。报道平台的延伸带来的是传播范围的扩大,体现为报道数量的增加,人民日报社在“两会”期间的报道数量体现了对“两会”报道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人民日报社的主流媒体地位。
(二)选题角度多元化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政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而给群众带来更好的信息体验,人民日报社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架起沟通的桥梁。
对人民日报社“两会”期间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将“两会”报道角度大概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会议相关六个角度。其中,政治领域包括党政建设、法制建设、体制改革、会议信息、人事任免、台湾问题等;经济领域包括经济发展、发展成就等;文化领域涉及教育问题、文化发展等;社会领域涉及了民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话题;生态领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会议相关涉及的是会议议程、会议内容、代表委员提案、国内外人民对“两会”的认识、领导人讲话、领导人答记者问等方面。
1.2000 年“两会”选题角度
这一时期的报道以传达会议信息为主,主要是向人民传达“两会”的最新进展,将会议信息、会议行程、领导人活动等与会议相关内容传递给受众。如 3 月 7 日《人民日报》第 1版发表了《江泽民主席分别会见董建华何厚铧》,人民网 3 月 8 日发表了《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三次会议 继续分组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预算报告》,3 月 14 日《人民日报》第 1版发表了《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李鹏主持 通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等》,类似报道在“两会”期间占据大量篇幅。
“两会”是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等进行总结和展望的重要会议。2000 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两会”报道总数为 663 条,其中政治类报道 93 条,占总报道的 14%,如 3 月 1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抓紧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准备工作(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 研究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从政治战略上考虑,提议尽快解决台湾问题。经济类报道 173 条,占比为 26%,如人民网 3 月 14 日发表的《于广洲代表提出,农业结构调整要扎准“穴位”》中代表委员对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发表意见,3 月 14 日发表《人大代表建议推广“家居银行”拉动消费》等。
三、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路径.................................. 42
(一)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受到冲击............................................42
1.生产方式多样化.................................. 42
2.传播渠道多元化......................................... 43
3.传播效果复杂化............................................... 44
结语...................................48
三、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路径
(一)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受到冲击
融媒体的发展致使媒体生态环境重构,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媒介环境变得复杂化,融媒体的发展影响新闻生产的全流程,集中体现在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
1.生产方式多样化
融媒体对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新闻生产方式与生产理念层出不穷。具体来说,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方式表现出以下特点:
(1)新闻媒介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各类新闻媒体之间的类型划分清晰,各媒体平台特点鲜明,各司其职。然而,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之间实现融合,不再受平台性质的限制,广播不再受声音的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借助语音文字转换的技术进行内容生产,甚至出现了大量音频类 APP,延展了广播媒体的生产平台。电视媒体和传统纸媒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自由,通过新型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闻生产,实现了多媒体平台生产。
时政新闻报道受到来自新兴媒介的挑战,在媒介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维持媒介公信力,成为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媒必须考虑的问题。
结语
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时政新闻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点,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舆论引导有着重要意义。“两会”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我国重大的会议活动,承担着传递方针政策的重大责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主流媒体时政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信息爆炸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为主流媒体推进新闻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渠道,从而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融媒体时代,充满机遇与挑战,媒体应将二者融合到一起,借力融媒体而不陷于融媒体,打造出新型主流媒体的完胜期。人民日报社在“两会”报道中的专业技术和报道经验的优势明显,且在媒体融合的探索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在“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社从报道数量、报道角度、报道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做了积极创新,为时政类新闻报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要充分展示“融”思维,加强对政策的解读,发扬传统媒体优势,与受众形成良好互动,满足受众需求,将严肃的新闻变得活泼,将晦涩的新闻变得易懂,将程式化的新闻变得“好看”。
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或许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略显逊色,但时政新闻依然承担着传递方针政策的重任,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传统媒体有责任肩负起时政新闻传递的重任,新闻报道依然承担着方针政策的宣传职责。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化,人民对于时政新闻的需求始终不会变,媒体需要与时俱进,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发挥平台优势,提高报道质量、拓宽报道渠道、扩大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