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高层次结构框架元素失衡
依据本研究采用的高中低框架分析,高层次结构包括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议题、消息来源以及报道篇幅等,通过第三章对高层次结构的统计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报道高层次框架元素存在失衡的情况。
(一)报道议题比列失衡:报道议题是新闻媒体选择要传播的主题内容,本研究将未成年人犯罪报道议题分为六项,出现明显的比例失调现象,报道最多的是解决对策议题,占比 45.7%,将近所有议题的一半。而报道数量最少的是原因探讨,占比只有 8.7%,其他报道议题数量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总体上看,未成年人犯罪报道议题存在失衡现象,以解决对策为主,忽略对原因的探讨,这种报道方式容易把注意力都聚焦在结果,假定只要有人负责解决问题,便不会去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报道体裁比例失衡:在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中采用最多的体裁是通讯,深度报道和消息两种体裁所占比例都较低。通讯主要是详细的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凸出事件细节,尤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新闻,突出细节更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收获更多阅读量。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言,深入调查背后的原因、厘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才是报道的关键,也是作为媒体应当承担引导社会各个主体协同治理社会冲突问题的责任所在。深度报道是媒体能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因此,新闻媒体报道应更加注重深度报道这一体裁的运用。
第 5 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研究采用臧国仁学者的高、中、低层次结构框架理论和责任归因理论,对国内纸质媒体 2013 年至 2020 年 576 篇未成年人犯罪报道文本进行框架与责任归因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媒体未成年人犯罪报道框架和责任归因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主要围绕高、中、低层次框架结构,探讨未成年人犯罪报道总体状况,责任归因情况如何,现有报道有何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完善报道路径。
在高层次结构,本研究从报道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议题以及消息来源等五个维度观察总体报道情况,从宏观层面上回答了“这是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 2013 年至 2020 年未成年人犯罪报道量无明显变化,报道体裁以通讯为主,报道篇幅主要以中篇为主,另外未成年人犯罪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分布在未成年人解决对策的探讨上,整体呈现责任归因框架中的解决框架。
在中层次结构对媒体未成年人犯罪报道责任归因进行测量与分析发现,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时,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责任并无显著性的差异,但在报道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责任时,媒体更倾向于将解决责任归因于社会层面,认为政府和司法机关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的完善,校方应加强学生监督系统和法治教育,社会风气和文化应得到改善。其次,比较不同内容属性的综合报和专业报责任归因情况,发现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时,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无显著性的差异。另外,通过统计和定性分析消息来源和责任归因的联系,发现媒体使用行动者(政府官员和司法机关及人员)作为消息来源情况最多,而采用观察者(媒体和专家学者)消息来源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责任归因。其次,对当事人及当事人家属等消息来源使用较少,造成当事人在未成年人发犯罪报道中“失语”现象,亦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
低层次结构通过关键词、标题以及文本细节了解责任归因的呈现方式,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中层次结构中媒体更倾向于社会层面的责任归因框架。其次发现,媒体在标题使用上更倾向运用比喻修辞,更亲易近人,弱化未成年人“恶魔”形象,但部分报道存在渲染煽情、过于描绘细节以及披露隐私等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