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再现与边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叙事探讨

日期:2021年11月1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0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0250944043318 论文字数:29566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新闻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笔者认为纪录片在影视作品中的权威性就如新闻在文字信息中的权威性,这对纪录片的创作者有很高的要求,导演纪录片是有门槛的,不是“商业人士”的一时兴起,更不该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脚踏实地去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世界,有原则有底线,而不是飘在半空中,追求华丽的表现形式或者盲目附和观众的喜好甚至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大片化,要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纪录片的边界如今被拓展得太宽了,该收一收了。


第一章 河西走廊与《河西走廊》


第一节 河西走廊概述

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它在国家经略中占据与众不同地位的原因。在本节中,笔者介绍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展现河西走廊的自然魅力,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风情,并对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现状作出简要阐述。

一、河西走廊地理环境

河西走廊夹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和蒙古高原南侧的北山之间,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约 1000 公里,平均海拔 1500 米左右。它连接了中原、北部草原、西域绿洲与青藏高原这四大地理区域,所谓“走廊”不同于现在的交通枢纽或者地区之间的项链地带,而是指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沟通不同区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通道。

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东段起始之处,这天山脉同时也是气候的分界线,山脉东侧是季风区,西侧是非季风区。河西走廊的南侧是祁连山,祁连山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常年有积雪覆盖,融化的雪水,形成了式样和、黑河、疏勒河三条南北流向的河,河水浇灌了山脚下绿洲。山丹军马场就是祁连山雪水浇灌的马场,这里草地肥美,水源充足,是良马的孕育圣地。而河西走廊北侧的山脉海拔较低,没有积雪,山的外侧缺少了雪水的浇灌,成为沙漠地区。

河西走廊作为“十字路口”式的过渡地带,它对各区域的连接不仅是在地理上,更表现在使所连接的各个区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相互交流和融合,构建了其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二、河西走廊人文环境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族群争夺的要地。在我国历史上,诸多王朝定都长安、洛阳等与河西走廊距离很近的地方,河西走廊的安危就与王朝的安危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将高原游牧族群与草原游牧族群分割开来,如果对河西走廊得不到很好的管控,游牧族群联合起来就会对中原区域形成包围趋势,威胁着都城。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并设立四郡对其进行管理,唐朝河西走廊成为中西贸易要道,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时期,此后无论各王朝定都于何地,都对河西走廊的战略性非常重视。它在历史上是农耕族群和游牧族群交汇、冲突最频繁的地方,每一次的冲突都推进了两个族群之间的整合,进而推动了文化的交融。

......................


第二节 纪录片《河西走廊》概述

拍摄的缘起和目的决定着这部影片的立意,创作团队的创作风格风格决定着作品的呈现方式,笔者通过搜寻创作团队的采访和自述找到纪录片《河西走廊》拍摄的缘起,并介绍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这部纪录片做好铺垫。

一、《河西走廊》的拍摄缘起

《河西走廊》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联合出品,承办方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片人李东坤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导演赵启辰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对于李东坤而言,拍摄《河西走廊》来自于一位朋友的建议。在 2012 年的某次聚会上,王新建对李东坤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是甘肃人,是否有考虑去为河西走廊拍一部纪录片呢?在纪录片届,这个厚重的题材拍好的话,将真正成就你的事业。”①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询问关于拍摄《河西走廊》的原因,李东坤表示在计划拍摄《河西走廊》的时候,对这条通道没有深刻的理解。

赵启辰有一次被记者问到拍摄《河西走廊》的意义是什么,他回答:“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河西走廊这个地方关乎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古代的中原人也渴望着通过河西走廊,走向遥远的西部。”③赵启辰是电影专业出身,他擅长用电影制作的思维和流程进行影片创作,对纪录片的创作亦如此。

我们再来大致了解一下承办方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代表作品,在2015 年之前的纪录片已经较广泛得采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历史,并使用“情景再现”和动画特效的呈现方式进行创作,如《迭部》《寻秦》《北上·长征在哈达铺》《东湖梅岭毛泽东》等,据笔者统计在这些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手法在整部纪录片中占据比例均没有超过 40%。自 2015 年史无前例地使用超过 60%“情景再现”手法创作的《河西走廊》播出获得诸多好评后,赵启辰表示希望《河西走廊》的创作模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新模板,“伯璟”风格形成,该公司此后创作的纪录片如《金城兰州》《凉州会盟》《重生》等开始大篇幅使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2020 年播出的《中国》甚至全篇使用了“情景再现”。

......................


第二章 《河西走廊》的影视叙事分析


第一节 多角度叙事与纪录片剧情化

叙事的视角来自于叙事主体,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讲故事的人”,任何一个事件的叙述都离不开叙事主体,因为信息和故事都不会自行讲述,这是构建叙事文本的核心。叙事主体是叙事过程的第一步,在叙事视角确定之后,具体的过程才能相继展开。

一、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尼采说过:“事实的真理总是被解释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真实的事实。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真理。对真理的追求是不断变化对它的解释。”因此,纪录片必须认识到“预先存在的现实”,还必须允许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估客观存在的事物,这是在一种对事物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历史文化纪录片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创作者是无法做到对历史进行客观记录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录片创作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客观地对历史文化进行还原。但是,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人们通常会受到自身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等的影响,并且经常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和出发点来观察历史和文化。所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叙事可以使观众全方位的获取历史文化信息,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真实性,提高纪录片的公信力。

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对叙事视角进行了划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提出的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上帝视角”,全知视角叙事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这个叙事者的身份,它或许是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许是表达人物的内情情感;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具体出现的人物,也可以是看不见的隐身推手。内视角指的是用叙事人物的视角叙事,为了方便解释,我们在这里把这个叙事人物称为“我”,即以“我”为叙事中心,“我”或许出现在画面中,或许只有“我”的声音参与到叙事中,讲述“我的故事”或者“与我有关的他人的故事”,这个视角比较主观也比较片面。外视角是更为片面的一个视角,这个视角比被叙述人物的视角更小,所知道和提供的信息要较少。多视角叙事是指从不同的视点对同一事物进行叙述,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为了对历史事物有更全面、更完整的讲述和提高内容的真实性,对该叙事视角的使用频率比较高。

..........................


第二节 线性叙事结构与叙事时空的交叉转换

宋家玲在著作《影视叙事学》中将叙事结构分为五种形态,分别是线性结构、段落结构、散文式线性结构、套层非线性结构、梦幻式心理结构,在实际影视作品中不同的结构有其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间的交融之处,实际上任何一种结构都不是绝对的,这五种模式是简单地提炼和概括。

线性叙事是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主要叙事方式,历史文化纪录片在遵循线性叙事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时空的交叉和转换,对现实性时空进行延展或收缩,使叙事可以更大限度地进行延伸。

一、线性叙事结构展现故事原貌

《河西走廊》的叙事结构是线性结构,以时间为线,顺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情节的设定上重视因果关系和逻辑上的环环相扣。《河西走廊》的十集,每一集一个历史阶段,按照时间顺序从汉代讲述到现代,每一集中也是以时间发展或者人物命运进行叙事的。

选取标志性的事件对其叙述是线性叙事中常用的方法,标志性的事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冰山一角,但其中暗含着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从标志性事件入手是进行叙事的便利途径。纪录片《河西走廊》每一集讲述的是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选取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又将事件聚焦在特定的人物身上,也就是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用这个特殊人物的命运反应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这就使线性的叙事结构有理有据。

图 2-1 《河西走廊》截图

图 2-1 《河西走廊》截图

............................


第三章 “不在场”的《河西走廊》.......................26

第一节 真实再现与情景再现..................................26

一、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叙事中的方式和作用...............................26

二、情景再现在纪录片叙事中的方式和作用................................27

第四章 “情景再现”被过度使用的原因与对策......................39

第一节 过度使用“情景再现”的原因.........................................39

一、“理念模糊”的创作者....................................39

二、“市场化”的影响..................................40

结语.....................................46


第四章 “情景再现”被过度使用的原因与对策


第一节 过度使用“情景再现”的原因

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