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念模糊”的创作者
创作者对纪录片创作原则没有明确的认知和执著的坚守,创作理念模糊也就导致了作品形式的模糊。
刘宏志教授在文章《平面化的媚俗狂欢——中国电影病象批判》一文中指出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电影缺乏深度,导演对生活的认知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第二,中国电影缺乏创造力,中国电影没有能力在电影叙事语言上做出重大突破。这两个问题对于纪录片领域同样适用,甚至是更加急迫和突出。
自媒体的突起壮大和年轻网民的涌入给影视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部分自媒体账号专门吐槽影视剧的逻辑问题或者演员的演技等,并有不错的播放量,网民们追玩具就会观看一些吐槽视频或者自己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这就导致剧情片的创作难度加大。而一些将剧情片的制作手法引入纪录片创作中的作品,颇受好评。实践告诉我们,纪录片的创作中运用剧情化的拍摄手法能够增强代入感,也更能够拉近观众的情感。而且在纪录片中加入一些剧情化的内容,甚至是人为的设置一些悬念也能够更好地掌控故事情节和片子的节奏,对于体现创作者的意图,传达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也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在纪录片中增加很多剧情化的拍摄手法。
图 4-1 微博账号“李子柒”视频截图
.......................
结语
纪录片是展示我国的大国形象、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载体,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影视节目制作中纪录片的比例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也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当代的纪录片已经成为具有广阔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影视类型。当前,如何使纪录片在观众中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创作者们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同时,纪录片的市场运营和推广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笔者看来,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推广来提高纪录片的点击率和利益回报固然是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推动纪录片产业不断前进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的创新。
剧情化的叙事方式是纪录片的创新方向之一,创作者可以用剧情化的叙事方式带领观众进入某个事件当中,使观众获得更好的代入感,从而增加纪录片的趣味性和关注度,但是过度的剧情化化无疑会影响纪录片的价值。因此,创作者应当严格把握纪录片剧情化的边界,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时代、尊重观众,才能使纪录片获得长远的发展。对于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讲故事的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情景再现”,当抛开历史的本质而一味的追求故事性和艺术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但却背离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初衷,那就是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情景再现”这一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推动了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但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纪录片元素的增加。既要发挥其长处,又要切记不要把纪录片拍摄成剧情片。
纪录片在影视作品中的权威性就如新闻在文字信息中的权威性,这对纪录片的创作者有很高的要求,导演纪录片是有门槛的,不是“商业人士”的一时兴起,更不该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脚踏实地去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世界,有原则有底线,而不是飘在半空中,追求华丽的表现形式或者盲目附和观众的喜好甚至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大片化,要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纪录片的边界如今被拓展得太宽了,该收一收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