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以昆明CF社区为例
新闻学论文范文
本文以昆明CF社区流动女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对流动女童进行调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城市社会融入困境以及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系。论文共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首先,绪论部分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主三个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第一章整理和阐述了相关理论,然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阐明研究实施过程。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概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
二、社会学相关理论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实施
三、信度、效度检验
第二章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和城市社会融入的宏观调查——基于问卷分析
第一节 流动女童基本情况
一、学校与年级分布
二、年龄分布
三、老家所在地分布
四、是否独生情况
五、流动时长
六、回老家次数
七、主要照看者
八、父母学历
九、父母职业
十、经济情况
十一、学习成绩分布
十二、亲子关系
第二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一、社交媒体接触和使用动机
二、社交媒体接触和使用行为
三、社交媒体接触和需求满足程度
第三节 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
一、经济状况
二、社区参与
三、学校适应
四、同辈关系
五、心理认同
第四节 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分析
一、社交媒体使用与社区参与的关系分析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同辈关系的关系分析
四、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社交媒体使用对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三章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微观调查——基于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
第一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行为的分析
一、流动女童的人际交往维护行为
二、流动女童的娱乐行为
三、流动女童的获取信息行为
四、流动女童的自我呈现行为
第二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需求满足背后的身份认同困境
一、身份认同的困境
二、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促进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媒介素养提升对策探讨
第一节 观念层面
一、个人:建立多元认同观念,培养自身质疑精神
二、家庭:形成媒介素养意识,客观认识社交媒体
三、学校:意识到学生的特殊性,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四、媒介:传播注重责任意识,避免“刻板印象”传播
五、社区:意识到自身在流动女童“提素”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六、政府:公平公正前提下适度考虑特殊群体需求
第二节 实践层面
一、个人:利用社交媒体连接群体,增强凝聚力
二、家庭:亲子共同参与媒介使用,促进亲子关系
三、学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四、媒介:担起社会责任,创造良好传播环境
五、社区:发挥社区功能,为“参与式传播”搭建平台
六、政府:国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完善法律作为支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的特殊性
二、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对城市社会融入有影响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两次“习莫会晤”期间印度主流报纸对中印关系报道的框架分析
本文弥补研究视角缺陷,选取《印度时报》和《印度教徒报》两家印度主流英文报纸作为研究对象,以两次中印会晤期间共287篇报道为样本,为分析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对于中印关系的建构,主要探讨印度主流报纸在报道中印关系相关议题时采用的议题框架,并分析印度主流报纸采取这种报道框架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在议题报道上,两家报纸对政治和经济议题关注较多,其次为文化议题。两家媒体在报道中印关系时呈现出“整体友好,部分对立,谨慎合作”的报道框架;对中印关系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积极的态势,包括对未来中印的发展表现出的一些期待。但是在部分敏感问题上,如中印巴三方关系、一带一路议题、中印贸易逆差等,两家报纸呈现出一定的对中国的警惕以及对立的立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中印关系
二、框架理论
三、印度媒体概况
四、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研究对象选取
三、研究时间区间选取
四、分析单位及抽样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篇幅
三、发稿地点
四、消息来源
五、议题分析
(一) 整体议题分布
(二) 政治议题
(三) 经济议题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