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文结合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以量化与质化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微信使用强度、使用功能、使用动机对家庭社会交换特性以及交换资源的影响。量化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变量对不同的家庭社会交换特性都有显著影响,同时也能够解释交换资源的差异。质化分析发现,微信层面的家庭社会交换是以相互信任为前提,感情资源为主的交换,具备理性与亲情并重,亲子角色趋于平等,父母权威仍在的特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作为术语在此使用的‘社会交换’,指的是人们被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并且一般来说确实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回报所激励的自愿行动”(彼得·布劳,李国武译,2018)。社会交换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在被某种交换活动支配。这种活动或明或暗,但都能够为他们带来报酬或者奖励。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因为各种社会活动都能被看成是一种交换活动而随之成为一种交换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交换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社会交换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情感为主,是父母与子女表现出的情感、思想、行为以及观念的综合(黎艳华,2012)。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单位,会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影响,例如人口与生育政策。20 世纪 70 到 80 年代国家出台的独生子女政策,促使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诞生。2015 年,中国全面开放二胎,很多年轻父母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父母与子女间也因此产生更多样化的代际交换差异(王淑新,2004)。大众媒体的出现,逐渐改变了家庭情景,比如在电视进入家庭生活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节目成了茶余饭后的习惯。
新媒体的出现给家庭社会交换带来了各个层面上更加丰富的改变,其中腾讯公司 2011 年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对家庭生活影响显著。《2018 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9 月,微信的月活跃人数已突破十亿,其中有 6,300 万55 岁以上用户,使用人群从 00 后到 60 后,覆盖面极广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微信已成为现代家庭代际沟通的重要通讯工具,父母与子女通过使用微信,进行资源交换。
随着微信在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关于微信和家庭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学领域,关注点在家庭情景的变动、家庭代际关系模型、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养老等问题上。拥有强关系属性和圈层属性的微信,成为家庭代际沟通工具后,它对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社会交换产生了什么影响,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不失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跨学科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交换论视角出发,探究微信对家庭代际社会交换的影响及过程。
........................
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本文结合了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进一步拓展社会交换理论的内涵。社会交换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后来逐渐应用到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目前国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代际关系研究主要在社会学领域,该理论在现实场景中的影响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如对老年人生活支持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关于新媒体是怎样在社会交换中发挥作用的这类研究还不是很多。
其次,本文体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即研究媒体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电视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本研究着眼于社会现象,体现了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价值。
另外,目前国内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缺乏,本文采取量化的问卷调查和质化的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丰富的原始数据,总结媒体对家庭代际社会交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关于代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的不足。
在现实层面,本研究能够加深对新媒体迅速发展下的家庭代际关系情况的了解,同时关注到微信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双面影响。中国人较为内敛和羞涩,家庭代际沟通难免存在着种种障碍,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微信的出现和使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但微信使用对家庭社会交换有什么影响,前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通过研究微信使用对家庭社会交换的影响及其过程,试图为解决实际的家庭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交换论及相关研究
2.1.1 理论内涵及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交换论于美国建立,并开始在西欧传播。它的主要主张是:人类的所有活动都能说是一种交换活动。在众多代表学者中,对社会交换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的霍曼斯和布劳(Emerson,1976)。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交换学说中获得灵感,最早提出了社会交换论。1958 年,他表了题为《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的文章,之后他又在 1961 年的《社会行为》和 1967 年的《社会交换的性质》两本书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交换理论体系,正式宣告了该理论的建立。
霍曼斯的理论也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影响。他在斯金纳相关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人们倾向于去重复能够给自己带来次数较多报酬或者奖励的行为。具体次数由获得奖励的次数来决定,如果奖励份额始终固定不变,那么这种行为的次数会逐渐降低;(2)刺激命题。当人们曾经因为对某种刺激作出回应行为而获得奖励,今后面对的情况和之前越相似,他们越有可能去重复类似行为;(3)价值命题。对人们来说,某种行为带来的结果价值越高,他们越有可能做出该行为;(4)剥夺——满足命题。一段时间内,如果人们得到了过多的奖励,他们会觉得奖励的价值正在逐渐变小,进而感到满足;(5)攻击——赞同命题。有无收获预期奖励、惩罚,会影响人们选择作出攻击、赞同行为。
但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在这些学者中,美国社会学家布劳认为,霍曼斯的理论是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的,于是他提出了以“结构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交换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阐述社会交换理论,并最终凝结成为 1984 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理论方面,布劳与霍曼斯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布劳的理论兼顾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除了深入分析微观的人际互动外,同时关注更为复杂的宏观社会结构;第二,不赞同用个人特性的心理现象来代替社会现实的心理还原论,布劳认为各种社会属性只诞生于复杂的社会互动中;第三,所有不公平的交换活动,也是主要的社会交换形式;第四,霍曼斯认为他的五项命题可以解释所有的互动行为,但是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随时可能会中止的有限的活动(谈谷铮,1988)。
......................
2.2 新媒体与家庭代际关系
2.2.1 新媒体环境下代际关系的变化
网络出现以后,新媒体迅速发展,社会变迁中的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这一现象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的介入对家庭交流环境的影响、“数字反哺”以及家庭权力结构等问题上,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网络的介入,理论上加强了代际间的交流。网络交流的便捷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使用一致语言和建构积极的个体间的沟通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交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亲子代双方的交流意愿,在网络上家庭成员感受到的情感甚至比线下交流时更加强烈(Andreassen,2017;Siibak&Tamme,2013)。但莫铮(2011)提出,在某些家庭中,对持观望态度的父母和孩子来说,网络热词的使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媒介的介入对家庭信息场景建构造成了影响,其中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力更大。大家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自得其乐(何志武等,2015)。也就是说,个人化进程在媒介介入以后被进一步强化,家庭成员尤其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互动被改变。同时,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对家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独处造成的内向情绪削弱了年轻人跟家庭的关系,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Ali,2016)。
父辈对新技术的使用障碍奠定了“数字反哺”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年轻人总是先掌握新媒体的使用,再教给年长的父母,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家庭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子代对亲代的“反哺”可以改进代际传播的效果,减少代际冲突(陈莹,2016;莫铮,2011)。
............................
第 3 章 研究设计...........................10
3.1 核心概念界定............................10
3.2 研究问题与架构.....................10
第 4 章 微信使用对家庭社会交换的影响分析........................21
4.1 描述性分析:微信使用、人口统计学与社会结构变量............................21
4.2 微信使用强度对家庭社会交换特性的逐步回归分析........................22
第 5 章 微信影响下家庭社会交换的特点..........................32
5.1 感情资源为主,交换更频繁......................32
5.2 信任感更具象化,但面临挑战...................33
第 5 章 微信影响下家庭社会交换的特点
5.1 感情资源为主,交换更频繁
在家庭社会交换中,微信不仅充分发挥了它打破时空的优势,而且它简单化的设计对中老年人非常友好。尽管有人认为微信只是替代了传统的电话、短信,甚至现在当谈到某些重要的问题时,微信并不是首选,但它的出现,使得父母、子女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化、多样化。以父子关系为例,编号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