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移动新闻学直播的生产社交化研究

日期:2020年04月2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7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4191318498929 论文字数:0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直播为常态形式的新闻 APP——“央视新闻+”正式孵化。紧随其后又上线了用户上传功能,这一功能使得,新闻媒体遇到突发新闻时,可基于位置信息,找到新闻现场的当事人。用户在经过身份认证授权后,也可向“央视新闻+”系统直接传输现场画面,参与新闻直播交互②。

表 2.1 市场化媒体移动新闻直播概况表

..........................


第 3 章 移动新闻直播的生产社交化................................ 24

3.1 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的三种模式............................ 24

3.1.1 海量 UGC 众包生产...................................24

3.1.2 UGC+PGC 同步生产..................................26

3.1.3 社交互动反馈型生产............................. 27

第 4 章 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对传统新闻模式的冲击................................... 34

4.1 新闻专业标准重构............................... 34

4.1.1 偏重“趣味性”与“显著性”....................... 34

4.1.2 流行大众叙述模式................................ 36

第 5 章 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辨析............................ 39

5.1 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的优点.................................. 39

5.1.1 事实呈现完整.................................... 39

5.1.2 新闻效果优化............................... 40


第 6 章 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优化策略


6.1 培养专业人才

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环节的社交化特性源于用户、媒体组织多重交叉的人与人互动。网络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网络社交化”理念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使得移动新闻直播从业者面临巨大的业务提升压力。与此同时,开放的社交关系网和直播入口,也使得用户参与生产的内容良莠不齐、用户媒介素养亟待提升。因此,优化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培养专业的移动新闻直播人才。MOJO,MobileJournalist(移动记者)的简称,专门指代直播记者。他们没有办公室,随身配有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字相机及录像机等现代化采访设备;他们深入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完成新闻报道。新加坡最大的传媒公司也于 2016 年对其采编人员做了同样的调整①。英国《国际商业时报》对直播记者的培训更为细节。诸如,要求记者在直播中流利地念出评论者的名称;不时地向观众提示直播内容;眼神需要与观众有沟通等等②。
顺应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的趋势,直播记者不光要打破地理位置的局限,也要在技术应用和思维创新上做出新的突破。除熟知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外,当前大热的 VR 技术,无人机技术、H5 技术、直播页面点赞打赏功能等也需有所掌握。

..........................


第 7 章 结语

社交性是移动端新闻直播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基于用户的社交行为,海量用户开始成为新闻生产环节中的一员。

新闻生产社交化成为一种新趋势。我国移动新闻直播的生产社交化主要依赖新闻客户端进行,社交平台辅助。国外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则建立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 三大社交媒体平台之上。这也决定了海外移动新闻直播中,新闻生产社交化程度更为深厚。通过分析不同案例,笔者总结出当前全球移动新闻直播生产社交化主要呈现三种模式:海量 UGC 众包生产模式、UGC+PGC 同步生产模式、社交互动反馈型生产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体现了用户和专业媒体组织在移动新闻直播中主体地位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生产社交化不单单表现为移动新闻直播中用户评论、点赞、转发等社交行为。它更深层次是以一种“网络社交化”的理念影响着整个新闻传媒行业。从新闻工作者的媒体使用、移动新闻直播部门运营建制再到最深层次新闻意义的反复生成消解,它们都受到了“社交”思维的牵引。新闻生产社交化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新闻理论造成冲击。在对大量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它使得新闻直播的价值要素向“趣味性”和“显著性”偏转,使得传统新闻直播语言、画面构图发生改变。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的“把关”权利,部分“把关人”消解。海量化的信息碎片使得新闻事件更加完整却也带来新闻伦理的担忧;移动新闻直播中用户的深入参与使得新闻效果优化却也因用户参与的不确定性带来社交化生产模式的不稳定;这种新的生产趋势使得传播任务分散到个人,也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为此,对用户的控制与培养迫在眉睫。

遗憾的是,新闻生产社交化涉及范畴很广,它对传统新闻生产理论的变革也十分深远。由于笔者理论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本研究只在微观层面上做了阐述,缺乏缜密的理论逻辑和系统的理论图谱。可喜的是,新闻生产社交化不单单只存在于移动新闻直播,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报道都是其孵化的平台,本文揭示了社交行为和社交平台对新闻生产环节、新闻传媒组织的影响,以期做抛砖引玉之举,迎来更加科学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