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笔者认为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介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构建产生影响。高校是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职业理念构建的正确与否与高校教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毕竟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在高校新闻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等课程设置重复、通识教育缺失;在高校新闻教育的内容方面,理论难以结合实践,对专业实践的重点程度低;在教育者自身方面,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本身无业界经验是阻碍新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导向的媒介环境下,参差不齐的媒体行为会影响准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工作的实际认知,良好的媒介环境是准新闻从业者成长的肥沃土壤。不仅仅是高校的新闻教育,还有媒介的大环境,准新闻从业者自身都应该认真审视这些问题,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
第一章准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构建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新闻学概论课堂设置
“新闻学概论”课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并为将来的实践或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与树立职业行为规范;另一部分为实践课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新闻生产实践。该课程既可以让学生在业界实践中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意识与党性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如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于理论相悖的情况,结合具体实情加以修正,通过上述这两类课堂的交叉培育,建构学生的新闻职业理念。
该课堂从感知新闻、理解新闻、新闻真实与客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主义、传媒制度、新闻宣传与舆论、新闻出版自由与新闻法制这几个方面(如图1.1所示)来引导学生感知新闻并解决自身对于新闻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困惑,用以体现新闻理论知识的复合性、专业性以及职业共同性和身为新闻从业者立场的批判性。
............................
第二节职业理念构建的特点
本文研究的是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构建,选取的研宄对象为湖北省某211工程类院校新闻传播学院一项“新闻学概论”课堂的全部44位学生。该课堂由学校课堂和新闻编辑室课堂(业界实践),其中有25位同学分2批次参加了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报”)的新闻编辑室的业界实践,14名同学通过非介入观察来获取课程认知,该课程意图通过这两类课堂的交叉培育,来建构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念。
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期间,笔者首先对第一批实习的14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为了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按照实习部门、发表作品数量、性别、职务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分别对第一批14位和第二批12位同学开展前期调研和深度访谈,最终结课后对18位非介入式观察的同学进行深度访谈。本次研究共计44篇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为保护访谈者的隐私,访谈者的类型以该类型的中文首字母加以区分,分别是S:业界实践学生和F:非介入式观察学生;其次根据实习部门的不同,将第二个字母加以区分,例如:业界实习摄影部学生1即S-S-1,F-2为非介入式观察学生。业界实践的学生信息如图1.2所示:
...............................
第二章准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构建存在的困境
第一节理论认知的偏差
一、新闻真实的存疑:对新闻中摆拍现象的讨论
新闻是由人创造的,因而新闻是人的主观性创作。从“事情到新闻的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真、假、部分真假混淆的问题。新闻行业中常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挂在嘴边,耳提面命的传授给一代代的新闻人,实则就是在强调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新闻真实是基于人对新闻真假的一种认知或则是判断,只有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才会有上述的真假新闻的存在。
众所周知,新闻的显著特点就是时效性,昨天的新闻在今天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假使等到事情完整且没有任何遗漏的呈现至受众眼前,这样的新闻应称之为历史而非新闻。对于这二者的矛盾,马克思提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露出来”:还有一点,新闻制造者也就是认识的主体因为物质或精神上的局限,也会对新闻的真实产生影响。由此来看,新闻真实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更不是对于某一静态的暂时性的判断,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历经反复的一个过程。综上所述,新闻真实就是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尽可能的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即现象真实。能做到现象真实,更是一种十分不易的事情。
...........................
第二节新闻生产活动中认知的错位
一、新闻采写:通识教育与专业素养的需求
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是要在新闻生产活动中所体现,记者的专业素养表现在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三个方面。换言之,在新闻生产活动中,身为记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各种方面来发现新闻线索并利用适当的采访技巧来采集新闻素材,并且在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前提下能够做好社会的“瞭望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被访者S-Q-5表示,平时课堂上看似容易的新闻采访活动并不是可以手到擒来的,还需要做好充足的访前准备,在采访时能灵活的运用头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由于我是第一次接触道路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听得懵懵懂懂,只能尽力记一些信息,并且在记录信息时也不能整合,只能尽力做到记录完善。在采访快结束时,老师问技术人员还有没有什么节点,我和技术人员都一样不太懂节点是什么,然后老师进一步解释了道路管廊完工就是一个节点,路基建设也是一个节点,并询问有没有其他节点。这时候我才发现老师在采访记录中就在整合信息,同时在整合信息中,老师在脑中也不断地进行信息完善,形成一片大概的稿件雏形,然后进一步去询问还需要的稿件信息。这种能力真的让我很佩服,我常常在采访中就乱了方寸,不知道还需要什么信息,但是老师就可以做到这样,可能老师这样的能力才是一个专业记者的素养,也是值得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
............................
第三章准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构建的影响因素.................32
第一节媒介技术革新和市场导向的双重压力.................32
一、媒介技术的革新.................32
二、市场导向的限制.................32
第四章结论与反思................36
第一节改进准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构建的思考................36
一、营造有利的媒介生态环境................36
二、倡导与时俱进的高校新闻专业教育................36
第三章准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构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媒介技术革新和市场导向的双重压力
一、媒介技术的革新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次媒介技术的革新,新的传播媒介便随之出现,每一次革命都会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媒介技术的革新同样对新闻从业者的理念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走步入未来。“后视镜”中的景象帮我们看清现在,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下,媒介的传播呈现娱乐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的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对职业理念构建的影响更为凸显。
第一,媒介技术的革新对准新闻从业者“理论认知的偏差”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渠道和内容遭受到了重大挑战。从渠道而言,少数的互联网巨头企业牢牢把握住了网络和手机端的分发渠道,更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将内容精准的推送至受众受众,使得传播效率大大的提升,传统媒体由于其时效性和自身的定位原因,不能做到“定时”、“定人”、“定量”的分发。而从内容而言,传统媒体虽然掌握着一些政治、文化等“稀缺”新闻来源,但内容的多样化无法与互联网相抗衡。这些因素影响着准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价值及其真实性的判断,形成认知方面的偏差。
...........................
第四章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改进准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构建的思考
一、营造有利的媒介生态环境
良好的媒介环境有利于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构建,更能够让准新闻从业者在良好的媒介环境中健康成长。营造有利的媒介生态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进媒体的人事制度,净化新闻媒体的空间。媒体应该改革落后的考核制度,改变奖惩制度,不单单以“件”来计算记者的薪酬,要增加多种考核机制的多样性。落后的人事制度一方面会降低新闻从业者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媒体的核心人员纷纷“出逃”,从而间接的降低新闻专业学生的从事媒体行业的积极性。身为媒体人应该珍惜手中公众赋予的“话语权”,不能用来谋取一己私利,要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源头做起,净化新闻媒体的空间。
推进新闻法制的快速形成。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建设受到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新闻在建国之初成了政党的舆论宣传、鼓吹个人崇拜、夸大捏造事实的工具。虽然目前很少见到类似的“工具”说,但是这种惯性的思维方式依然存在部分从业者的内心。为了保障好记者的采访监督权,规范记者及媒体的行为,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记者的行为能有法可依。推进出台相应的新闻法规,保障记者的切身利益,才能让新闻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