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国青年》舆论引导主题变迁新闻学研究

日期:2018年07月2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0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6081110481920 论文字数:35625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毕业论文,本文以《中国青年》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创刊至20世纪间的舆论引导主题进行全面考察,具体将杂志按其自身的发展分为:革命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时期,其中因延安时期出版时间较短,同时所留资料甚少,将其与大革命时期一起划为革命时代。


第1章绪论


1.1选题意义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半个多世纪,甚至连电视也未发明的年代,报纸杂志对于刚刚剪掉辫子,渴望变革,急需接受新知识的中国人来说,其重要性无与伦比。1923年的中国,在经历了长久的挣扎与突围之后,依然未能找到民族复兴之路,再加上内乱频仍,时局动荡,《中国青年》以其坚韧的操守在当时风云涌动的上海打开一片天地,并以其高质量的刊物水准成为一代青年的人生“导师”。

时至今日,《中国青年》依然坚守初衷,是出版时间最久的期刊之一。它自1923年创刊出版至今,虽然历经三次停刊与复刊,波折不断,但它从未在历史中缺席,革命年代对于革命思想大力传播,1948年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鼓与呼,1978年后又投入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浪潮中,而且,无论是哪一时期,《中国青年》都以其丰富的报道内容、坚定的媒介本心引导青年以及社会舆论,为党团事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它的历史上,也曾引领了一次次的舆论高潮,如潘晓的人生观大讨论、何为青年幸福以及大革命时期的拨乱反正等等,时代在前进,万物在变化,回眸历史,探索与党与中国社会筋骨相连的杂志史,意义重大。本文并不是选取《中国青年》发展的某一个时期来进行研究,而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将杂志自创刊至20世纪的发展贯穿起来进行考察,也只有如此,才能洞见一份杂志如何在这样的变动中以团中央机关报的身份做好党团的舆论引导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辩证地审视一份杂志的发展。

同时随着当代技术的进步以及政治环境的放松,一部分主流媒体或已经或正在或有可能被边缘化,在特定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则已显现核心化趋势,但在我国当前舆论引导格局的构建中,主流媒体无疑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和主导作用,但传统媒体却在一些重要场合并未发声,有些媒体进行了相应的舆论引导,但由于与公众之间的议题和议程设置以及报道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较大的隔膜,并没有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亟需改进。

...........................


1.2研究现状

1.2.1关于《中国青年》杂志的研究现状

经过对国内《中国青年》杂志的研究发现,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大类是对《中国青年》各个时期的办报特色、出版实践、办刊思想、读者定位以及历史作用的研宄,这里面也不乏博士以及硕士论文对《青年杂志》的大篇幅详细分析;第二大类可以总的概括为《中国青年》与中国革命,包括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对民众运动以及妇女运动的宣传研宄等;第三类是《中国青年》与中国青年,包括探析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与变迁,青年理想教育以及引导青年的方法研究;第四类是追忆,由于《中国青年》杂志特殊的历史地位,有一些学者对《中国青年》与革命先辈的联系做以考察,包括恽代英、萧楚女、任弼时以及周恩来、毛泽东等;最后就是篇目比较少的两小类,一个是对中苏友好话语体系下苏联形象建构的考察,另一个是对于国家主义批判的研宄。

首先是在第一大类研宄中,陈鑫,贾钢涛在《延安时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办刊特色及启示》中对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办刊特色进行详细的介绍,认为该杂志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青年的需求以及成长困惑,这些都为当下办好青年刊物提供了借鉴与启示;黄东英在《〈中国青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中的读者定位》中对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的读者定位做了详细的剖析;高慧在硕士论文《1948-1956年间〈中国青年〉的历史作用研究》中对1948-1956年期间的《中国青年》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提炼出《中国青年》的工作重点以及它对青年成长所发挥的作用;何明星在《〈中国青年〉的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中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整理出《中国青年》的海外传播与国外影响,为以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


第2章革命时代舆论引导主题的基本面向


2.1革命动员与战斗精神的鼓噪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古老的中国戴着它沉重的镣铐进入了一个谋求民族独立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拥有炙热的激情,充满了危亡的紧迫感和离心力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时代中寻找一种平衡。从“戊戌”到“辛亥”再到“五四”,三个阶梯层层递升,环环相扣。1917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的时髦,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隔两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通过了关于青年工人、农民、学生以及妇女运动的教育与宣传的相关决议,指出:“教育工作是本团根本工作之一”气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对各条战线的青年进行教育活动是青年团的根本责任。当时社会主义青年团已经有机关刊物《先驱》正在出版,主要向青年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运动的方向,但《先驱》属于半月刊,已经无法满足当时激烈的斗争形势对报刊的时效性要求,因此团中央决定不再出版《先驱》,而以周刊《中国青年》取而代之,由邓中夏、恽代英等负责筹划,最终顺利在1923年10月20日创刊于上海。但由于上海斗争形势的变化,杂志先后在1926年5月迁至广州,1927年5月又迁往武汉出版,10月重返上海,随即停刊。同时,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使中国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中国共产党面对如此紧迫的现实积极主张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无论是大革命时期共青团二大对青年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是延安时期内忧外患的抗日鼓动,其主要的舆论引导主题在20世纪初革命的大背景下,最主要的还是对广大民众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以及战斗精神的鼓噪。

........................


2.2青年运动与青年问题的关照

在战火纷飞的20年代,与西方的炮火一起涌入中国的还有各种新思潮,富有激情的青年是最接近这个旋涡的群体,但在这种旧枷锁与新思潮的交织中,前进的方向却并不明朗,因此恽代英在《中国青年》发刊词中就提出办刊的宗旨是在黑暗的政治和腐败的教育这样的现实面前解决彷徨的青年群体苦于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应当怎样做事,以及他们做的事应当怎样改良的根本问题。在这个《中国青年》所创建的团体里,不做其他无关的事,考虑的“只是怎样去健全我们的人格,怎样去锻炼我们铁一般的身躯!”杂志重视青年的人格建设,并将这种对青年运动以及青年问题的关照渗透入杂志的血液当中。

2.2.1国内国际的青年运动

《中国青年》的创刊目的是明确的,对青年的指导形式也是多样的,基本上是以时事切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对国内国际青年运动状况的实时报道成为必要,这一点也一直是杂志作为一份“新闻类”刊物报道的重点。

《中国青年》大革命时期出刊的八集中,在有汇刊目录的第二、三、四集中在第二集的出刊目录中“革命的青年界”以及“世界青年运动”均整理为一个部分,其中“革命的青年界”共17篇,主要是对国内青年运动的动态消息进行报道,涉及到的城市包括广州、徐州、上海、湖北等城市,同时还包括公开的学生宣言,《反抗文化侵略专通电》剖析了帝国主义所开设的“圣三一”类学校的文化侵略本质,号召收回国家之教育权,“绝不容帝国主义者,趾高气扬于中国教育界中”,除此之外还有《粤学生运动会宣言》、《圣心学生二次宣言》、《中国公学中学被迫离校生宣言》以及《介绍“全国学生大会宣言”》等,“世界青年运动”的文章共10篇,包括美国、俄国、日本、安南、蒙古和高丽等,同时还包括对少年国际日以及少年国际运动的介绍;从第三集刊载分类目录中有“共产主义运动与苏俄”以及“青年界消息”,但可以窥见这集中《中国青年》在革命运动的报道中是以“共产主义运动与苏俄”为主,共13篇,分析了苏俄的政治与经济状况,并将其置于世界革命的大潮中予以审视,除此之外还有其与中国革命之关联、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关系等等。

.........................

第3章建国初期舆论引导主题的主要表征............18

3.1抗美援車月宣传...........18

3.2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20

第4章改革开放时期舆论引导主题的重要聚焦..............28

4.1“文革”后的走向思想“禁区”.............29

4.2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化建设.............31

第5章《中国青年》舆论引导主题变迁的技术路线...........39

5.1主题设置模式:从舆论之敌一一到舆论之母一一到舆论之仆.............39

5.2主题说服模式:从一面之词一一到问题讨论.............41


第7章《中国青年》舆论引导经验的当代资鉴


7.1引发青年忧国忧民意识与自强不息精神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


结语

期刊就如同好书一样,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毛泽东戎马一生,但他对舆论引导工作也未松懈,坚持军事斗争与舆论武器两手抓,强调共产党是需要一手拿枪弹一手拿传单才能取得胜利,“枪杆子”和“笔杆子”一个都不能少,《中国青年》作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喉舌”及“思想武器”,成功地完成党在特定时期的舆论引导任务,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