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叙事新闻学研究

日期:2018年07月1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9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708182231327114 论文字数:28998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村上春树无愧是敏锐的作家,早在 1995 年对此便有所察觉,有所思考也有所行动。引线是发生在他们国家的一场恐怖袭击——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肇事者为新兴狂热教派奥姆真理教。对于战后构筑起治安神话的日本社会,此起事件自然震惊四座。村上受惊也自不待言,但他并未跟风于其时日本的其他知识分子,对事件背景七零八落肢解剖析,对发生原因架构假设大加议论;相反,他却着眼于事件中主导的媒体叙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科技形势和新媒体的新闻环境中,高速的信息传递、更快的受众反馈日渐流行,同时,简化叙事、模式化报道的弊病也大行其道。信息的快速抓取、新闻的即时反应无疑是大势所趋,此事不容分说。但不分场合、事无巨细的清一色的模式化叙事、公式化报道,也使得新闻报道变得雷同单一,报道多样性和差别化的特点荡然无存先不说,连新闻该有的深度和价值性也难以立足。媒体的新闻叙事变为单纯的信息播报,新闻内容不再联系现在,新闻叙事难以打动人心。

施拉姆曾说:“我们阅读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新闻叙事的功能可能就是在满足大众某种心理需要,或是帮助大众完成某种社会心灵仪式。”

一方面,人们对不由自主便身处铺天盖地信息漩涡之中渐生疲惫,另一方面,简化的新闻叙事、公式化的新闻报道也使得人们对于主动的新闻获取徒增反感。人们不再将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当作是近期发生在现实世界某地的真实存在来把握,反而视作事不关己的遥远时空中的天方夜谭;过分一点,说成是电视剧剧情也并无不可。总之,人们将本该以真情实感带入阅读的新闻报道,不再作为知识铭记在心,反而抛却脑后、转瞬即忘,有些甚至被拿来在茶余饭后当作闲谈戏谑嘲讽。如此下来,公民参与将举步维艰,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

村上春树无愧是敏锐的作家,早在 1995 年对此便有所察觉,有所思考也有所行动。引线是发生在他们国家的一场恐怖袭击——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肇事者为新兴狂热教派奥姆真理教。对于战后构筑起治安神话的日本社会,此起事件自然震惊四座。村上受惊也自不待言,但他并未跟风于其时日本的其他知识分子,对事件背景七零八落肢解剖析,对发生原因架构假设大加议论;相反,他却着眼于事件中主导的媒体叙事。

............................


1.2 研究对象

1995 年 3 月 20 日,东京城市地下发生了“奥姆真理教”这个偏执性新兴宗教团体造成的地铁沙林毒气恐怖袭击事件。当日清晨,10 名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两人一组分成 5 路,携带装有液化沙林毒气的塑料袋子,分别钻进 3 条线路的5节地铁车厢,用打磨锋利的伞杆尖端将其捅破令其挥发。时值东京上班高峰,随即挥发的沙林毒气,在密封的车厢内部与空气流通不畅的月台空间弥漫开来,造成 12 人死亡,5000 多人受伤。受伤者中为数相当多之人苦于创伤后遗症,更有甚者终身致残。

事发其时,村上春树正处于为期四年半的旅美居住阶段。三月大学放假,他临时回国,在既没电视又没广播的神奈川县大矶家中,经由朋友电话偶然得知此事。其后重返美国教书,直至 6 月彻底回国,开始准备访谈事宜。从 1995 年 12月至 1996 年 12 月,村上用整整一年时间约访了共计 62 位的受害者,平均每 5天 1 位。访谈以口述历史访谈的形式进行,事后根据录音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字。1997 年 3 月 25 日,即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两周年之时,结集出版成为《地下》(Underground)。而后又约访作为施害者方面的奥姆真理教的 8 名教徒(原教徒),以“后地下”为题在日本《文艺春秋》杂志上连载,同年 11 月结集出版单行本。此即《在约定的场所》。

《地下》在日本甫经出版,短短两月之内便售出超过 27 万本。其中,《在约定的场所》还在 1999 年夺得第二届桑原武夫学艺奖3。阿尔弗雷德·伯恩鲍姆(Alfred Birnbaum)和菲利普·加布里尔(J. Philip Gabriel)将这两部书合译为《地下:东京沙林毒气事件及日本精神(Underground: The Tokyo Gas Attack andthe Japanese Psyche)》4,并于 2000 年 6 月与 2001 年 4 月在英国、美国分别出版。

.........................


第 2 章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意图与准备


2.1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意图指向

村上春树这两部非虚构文本的叙事意图,亦即其非虚构文本预定的叙事接受,概括一下,主要指向事件内直接相关的叙事接受者和事件外的叙事接受者两大方面。

事件内直接相关方是指与此次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关系的,包含在日本国这一叙事时空中的社会各方,包括政府消防医院方面、媒体方面和社会大众3 个方面。作者希冀能够通过纪录此次灾难,引起各方检讨自身在当时的不妥行为,呼吁各方避免杜绝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并通过对灾难背后元素的深层探讨提醒大家反思,谨防同类事件再度袭来。

事件外的叙事目标则包括外国读者、日本国民 2 个方面,是与地铁沙林事件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作者通过本书的写作传播,所力图影响涵盖到的主体。正如美国学者吉姆·尼尔森(Jim Nelson)指出的,“(村上的非虚构作品)既是他自身了解他自己国家的方式,又是为向我们这种日本之外的异域人解释的。同时,他也将其作为镜子似的存在,拿给他的同胞们看,让他们借以反省思考他们为自己雕琢的生活方式。”

2.1.1 政府方面

村上春树通过《地下》和《在约定的场所》两部非虚构文本的叙事,其首要的目的接受方,便是与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直接相关的政府、消防厅、警察厅、营团地铁以及各类医疗救助机构。

且不说,在奥姆教建成其庞大的化学武器库的多年内,警方一直不闻不问;也不说在距离事发不到一年之前,在奥姆教于松本市制造过一起散步沙林毒气的恐袭事件后,警方依然未加防范;仅说在事发当时,他们身在一线,本该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将恐怖袭击的危害降至最低,然而,“整个体制的混乱状况……无论是营团地铁还是消防厅、警察厅抑或各类医疗设施,都有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判断失误。”

.........................


2.2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准备

2.2.1 调查

村上之所以执意采用“自传式生命故事”的叙事方式,源于其力争还原出地铁沙林事件中每位受害者长相的细部的动机。他认为,“那天早上地铁上的每一位乘客都是好端端有鼻有眼、有生活、有人生、有家人、有欢乐、有纠葛、有戏剧、有矛盾和烦恼。”

他力图打造出能将这一切囊括进去的、综合式的物语。(能否用以对抗奥姆教编织出的邪恶物语先不说,至少能将每位受害者个体视作独立大写的人,将他们的本来面目和各自的物语分别呈现出来。)这种“综合物语”的形式,便是“自传式生命故事”这一容器。

容器既已打造完成,那么,下一步,如何将个人的物语封装进去呢?亦即,要如何将东京地铁沙林事件这一题材,处理成非虚构文本呢?

他选取了口述访谈的形式。对此,村上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地下》,)最初考虑的是不该写成虚构小说。写成虚构小说还为时过早,还过于新鲜,而且事件实在太大。所以,我想采取‘非虚构’的形式。纪实文学和非虚构是不同的。因为纪实文学有种格式。既不是虚构,又不是所谓的“纪实文学”,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描写那个事件?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才作出决定。……要问除了写小说,我还能做到什么?那便是老老实实坐下来,倾听人们诉说,然后写成文章。这样的事我是相当拿手的。”

下一步,“和讲谈社说了这个想法,他们便给我配了两名优秀的调查员。”他们便是村上在《地下》一书前言中提到的押川节生和高桥秀实。这两位从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以及用私下打听的方式搜集信息,遍寻受害者,与其交涉,联系访谈,最终找到了自愿接受访谈的、共计 62 名的受害者。

其实官方公布的沙林事件受害人数多达 3800 人,且都聚集于事发地点的东京一带,倘若采取口述访谈中常用的“登报启寻”的方式,理应能够找到更多。但村上考虑到自发证言的真实性要普遍高于那种积极受访之人所说,便对那种更省事的调查手段予以放弃。

.............................

第 3 章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人称与视角...................... 20

3.1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人称....................... 20

3.2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视角....................... 21

第 4 章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时空与特征....................... 24

4.1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时空....................... 24

4.1.1 叙事时间........................... 24

4.1.2 叙事空间..................... 27

5 章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结构........................... 36

5.1 “自传式生命故事”的理论背景............................ 36

5.2 “自传式生命故事”的叙事结构................... 37


第 5 章 村上春树非虚构文本的叙事结构


5.1 “自传式生命故事”的理论背景

村上的非虚构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关键(key)在于贴近性,至于村上何以能够抓住关键(key),抓住那把钥匙,从而打开读者心灵,答案在于其构筑的独特叙事结构,在于其塑造(Shaping)的独特叙事方法——“自传式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