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内部审计论文,笔者认为如果想让内部审计结果有效运用,那么一定不能只看到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制度是否健全,而更应该注重的是内部审计的质量评价与责任追究体系是否完善。首先,应该尽快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规范指引。想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话,除了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和制度,完善的内审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83 年 8 月 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审计工作实施若干问题的要求》,随后国务院根据此《要求》提议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意味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直至今日,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和探索,现在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日益完善。2018 年审计署发布 11 号令,表达了国家对于国有企业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起来的要求和态度,也意味着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甚至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极具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国有企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国有企业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机遇,这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Z 集团有限公司——具有国有企业背景的集团公司,随着战略推进和深化,公司的业务领域、经营范围和公司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这给 Z 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本文以分析实际案例为基础,发现 Z 集团有限公司内审现存的问题,之后对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再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和改进内审部门,帮助内审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1.1.2 研究意义
直至今日,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了企业集团中寻错纠错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集团中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我国内部审计的水平高低、质量的优劣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走向。企业集团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其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效果的高低,基本代表了我国内部审计的整体能力和进步态势。
因此本文选 Z 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案例,该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的同时也是企业集团,分析其内部审计特点、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以可以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为目标,为公司提出建议,同时为其他为其他相似企业提供参考。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相对于国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国外则是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就已经出现了相关研究。从第一次出现“审计学”的概念到现在的理论结合实践发展,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时间。
(1)内部审计要素
Victor Z Brink(1941)发布了世界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书《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他在其中认为理论与实践构成了内审体系,称为审计学,标志着内部审计正式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登上历史舞台。同年,几十名内部审计师自发,组建了一个组织,就这样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了,意味着内部审计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职业。Tom Lee(1894)在《企业审计》中提阐述了审计理论结构的三要素主要是:审计概念与假设、审计标准、审计本质与目标。
从以上三位学者对于内部审计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都把审计本质与目标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不断深化研究核心的做法,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内在本质。
(2)内部审计职能
Beasley(2000)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案例得出结论:在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起诉的企业中,发生了财务舞弊时间的企业往往不存在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和体系。因此可以充分说明财务舞弊的发生于内部审计的构建和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COSO 委员会(2004)在《公司风险监管融合架构》里也曾提到:内部审计通过对内控体系以及风险监管过程的审计,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监管的完成提出意见,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
Asare,S. K.,R. A. Davidson 和 A. A. Gramling (2008)认为内审计划执行的质量和水平有可能对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企业应当重视起内部审计计划的落实结果,以防止舞弊的发生。并且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管理程度与水平影响着整个公司的内部审计结果,应重视起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
第 2 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内部审计的概念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
1947 年的时候,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随后 IIA 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共进行了 7 次更新。1957 年时,IIA 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发生变化,相较于原先的“独立评价活动”而言,此时将内部审计增加了“衡量、评价其他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的内容。此时,内部审计不仅参与了经营活动,同时还参加到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1971 年时,定义则将审查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为基础改为以更广义的“经营活动”为基础。1978 年的定义规定,以“检查、评价组织”为基础,“为组织提供服务”。发展到这时,内部审计已经不仅局限于经营管理中,而是上升到组织范围。IIA 在 1990 年的时候再次重新定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②,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定义进行推测和总结内部审计的职能,但是直到这时才是 IIA 第一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同时还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应该在组织内部自成体系。1993 年,对比上次的定义,这次的定义增加了“协助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新内容。2001 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他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来定义更加全面而且相较于以前的定义增加了咨询性、增值性、系统性和规范性。2009 年 1 月 IIA 理事会更新了定义,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认为内部审计属于 PPF 属性标准的 1010 条款,要求与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一定在内部审计章程中予以确认,该属性标准在 IPPF 的基本框架中属于强制性标准。
..........................
2.2 理论基础
2.2.1 平衡记分卡理论
平衡记分卡(即 BSC)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管理绩效的方法,将企业战略和绩效结合,以实现绩效指标同时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以可以认为 BSC 是将战略切实落地的有力工具。这一工具同样可以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管理系统,也可以加入与其利益与发展联系紧密的因素,结合 BSC 理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做到,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选择的因素应该符合治理层与管理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随后便可以用 BSC 来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评价,判断其能否合乎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根据 IIA 的定义,可将内部审计相关的平衡记分卡设计为为下图:
图 2.1 内部审计平衡记分卡框架图
如以上表 2-1 所以,除了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以外,应该设置四个维度的可以影响到内部审计核心内容的因素,分别为:治理层与管理层、内部审计流程、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审计文化。
核心内容,可理解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框架、战略,以及涉及到内审相关的规章制度。
.............................
第 3 章 Z 集团有限公司介绍及其内部审计现状.......................17
3.1 Z 集团有限公司背景介绍................................ 17
3.1.1 Z 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内审部门简介............................ 17
3.1.2 Z 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17
第 4 章 Z 集团有限公司内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4
4.1 Z 公司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24
4.1.1 审计结果未有效运用......................... 24
4.1.2 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待提高............... 25
第 5 章 Z 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优化建议.............................35
5.1 完善审计质评与追责体系........................... 35
5.2 优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体系..................... 36
第 4 章 Z 集团有限公司内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Z 公司内部审计
目前存在的问题虽然 Z 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上级指示及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局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但是根据对其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之后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四点。
4.1.1 审计结果未有效运用
从表 3.1 可以看出,2015 年-2018 年 10 月每年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比例约在 92%-99%不等,虽然整体整改比例较高,但是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将全部问题都整改掉,所以还是有一部分问题是内部审计已经查出但是企业没有整改的,也就是说在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Z 集团有限公司还存在不足之处。而且每年内部审计屡查屡犯的问题整改类型均为会计核算不合规/合同签订不合规以及工程采购不合规等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