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私、薄情的命运推手——邝裕民
邝裕民是小说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王佳芝的命运轨迹的滑动中起了推手的作用。是邝裕民邀请王佳芝加入了校话剧团,由此成了“当家花旦”,也是邝裕民邀请她加入了他们的刺杀计划,是邝裕民一步步地把王佳芝带入了毁灭的道路。起初,他对王佳芝也是很喜欢的,但是哥哥的死却激起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激昂的革命热情,他发誓要为哥哥报仇雪恨,要投身革命救国救民。儿女私情在他看来是不能谈及的,于是,他控制自己只是用革命同志的友情来对待王佳芝,那点朦胧的爱意也就被他亲手扼杀在了摇篮中了。当王佳芝因为计划需要而必须破处时,本应是最合适的人选的他却囿于自己领导人的身份,为避满足一己私念之嫌,没有挺身而出,把王佳芝推给了别人,他眼睁睁地看着王佳芝失身于梁闫生,自己除了痛苦、无奈外也是无能为力。他亲手浇灭了王佳芝心中那簇爱的火苗,葬送了王佳芝一生的幸福。
邝裕民是完全不懂得如何去爱的。在李安的《色·戒》中有这样的一场戏:当老吴给王佳芝布置完任务后从房间里出来时,情动的邝裕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楼梯上拥吻了王佳芝。这时的王佳芝却只是低低地问了一句“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呢?”说完之后,王佳芝就毅然地转身离开了,留下了邝裕民呆在原地。这轻轻的一句包含了王佳芝多少的辛酸与绝望啊!她为男人们的自私、愚蠢而心痛。是的,三年前你明明可以的,为什么不呢?为什么偏偏是梁闫生呢?现在一切都已经晚了,我的心也早已经死了,你又是何苦呢?她恨极了这个男人的懦弱,恨他让她的一生都错失了爱情与幸福。
张爱玲在《色·戒》中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十分丰满和鲜活的,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也由此引发了读者们对爱情对人性的更深层的思考与探究。任何一部小说若是做到了这些,我们就无法否认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性。
三、《色·戒》的主题
“张爱玲曾经引用过王尔德的名言‘艺术并不模仿人生,只有人生模仿艺术。’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到:张爱玲并不单单把艺术作品看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独立的存在,她认为艺术作品同样也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12]《色·戒》则是经过张爱玲近三十年的加工修改,并且是她十分偏爱的作品,所以说,《色·戒》是倾注了张爱玲自己心血与情感的呕血之作,其中也必然包含了张爱玲独特的人生感悟。所以,小说《色·戒》的主题也是很值得寻味的。
张爱玲作为女人,是十分讨厌政治的。政治在张爱玲的眼中,是可怕而又冷酷的,因为人在政治中都成了一件件麻木的工具,丧失了人之所以是人的至纯至真的感情。她可以说是在一切潮流运动之外。因此,她笔下的故事也都是超政治的,但是,《色·戒》中却牵扯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通俗一点说,《色·戒》讲的就是一名女革命工作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爱上了大汉奸的故事。于是,就要一些评论家认为,作为正面形象的女英雄却在关键的时刻背叛了组织,背弃了人民,置民族国家的命运前途于不顾,放走了大汉奸,这是对革命烈士的亵渎,是对民族尊严的玷污,是对全国人民精神的残暴“强奸”!张爱玲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引起了如此大的非议。她在创作时完全没意识到政治的敏感性问题,她只是在一味地挖掘人身上的至纯至真的情感,想用她特有的笔调来反映出年轻女子们孤独凄然,苍凉无比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有意想要表达“战争与政治对‘人’的戕害”[13],所以,我认为,在品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政治因素,单从情感与人性的角度来鉴赏,那么我们会发现《色·戒》的主题是如此的深刻。
首先,在《色·戒》中表现的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就是那强烈的难以控制的情欲。这个故事中不只有男人的情欲,也同样包含了女人的情欲。“性”对于老易来说不光说是他发泄的渠道,更是一种证明他存在的方式。他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寻找生理上的快感的同时,也在寻求精神的片刻放松,忘掉那无数的死亡与杀戮,以求得自己灵魂上的片刻安宁。而对于王佳芝来说,“性”起初只是她用来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任务的艰巨与危险时时凌迟着王佳芝的神经。渐渐地,她在极致的痛苦与极致的快感中也同样得到了片刻的解脱——没有任务,没有责任,没有杀戮,没有算计,没有国仇家恨,没有民族大义,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渴望被爱的女人。于是,易先生与王佳芝两个人都不自觉地在情欲中沉沦。正因为如此,易默成差点就因为过度放松了戒备而被杀,王佳芝却在紧要的关头放走了敌人。但是我们却不能据此说,《色·戒》有的只是欲望的狂欢,只是对肉欲和物欲的崇拜。《色·戒》中同时也包含了王佳芝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这是王佳芝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的美好。www.51lunwen.org/movie/
其次,小说中也同样地表现了不顾一切的爱,而这种爱只是体现在了女主人公王佳芝的身上。相比之下,小说中的两个男人——易默成与邝裕民的爱就显得无比的渺小与自私。易默成对于王佳芝有的只是单纯女色的迷恋,王佳芝年轻姣好的面容、丰满性感的身姿都令老易垂涎不已。作为情场高手的他,从来都是把女人当成玩物,他泄欲的工具。他那扭曲变态的内心早就不知道爱为何物,王佳芝对于他来说只是另一个情妇,所以他才会在最后毫不留情地把她杀了——尽管是她救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易默成把人性的冷酷演绎到了极致。而这个“正面”人物邝裕民也同样是不懂得如何去爱。邝裕民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行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义的,他这是在拯救国家,拯救民族,而他却不知,他在“救国救民”的同时也在残害着另一个年轻美好的少女。他一心所想的都只是国仇家恨,都是该怎样革命,而忽视掉了他自己的内在感情和真实想法。他可以因为他所崇尚的革命事业而无视王佳芝的爱,但他却不能因此而践踏王佳芝的爱,继而又把王推向万劫不复的炼狱。小说中的邝裕民虽然是个正面人物,但在男女的感情世界里,他却就是个十足的“大反派”。他是如此的可恨与可恶,他一直在用一把无形但却锋利无比的刀凌迟这王佳芝的身心、王佳芝的爱。他从未设身处地地为王佳芝着想过,他用自己狂热的革命激情与革命冲动葬送了王佳芝的大好青春与美丽年华。而最让我们敬佩的就要数王佳芝的爱了。小说中的王佳芝从来就没有过恋爱经历,不知道爱情到底为何物,她邝裕民只是着朦胧的爱意和淡淡的喜欢,还没有升华到爱情的境界。后来对爱懵懂的她就摇身一变成了“麦太太”,匆忙地展开了她与老易的角逐。在他们两人的关系中,王佳芝确开始了迷茫,“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从来没有爱过,不知道怎样就算是爱上了。”[14]后来在面对着六克拉的钻戒,她却突然想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的爱是如此的强烈、疯狂,像潮水一般来势汹汹,不顾一切,让她甘心抛弃了自己的使命,责任。这般惨烈的爱让人敬畏的同时,也让人心痛。然而,纵使她爱的如此用力,回应她的也只是一声结束她性命的惨绝的枪声。这个可怜的女人总是被爱遗弃,被爱遗忘,却总是一再执着地寻找爱,最后也是为爱而死。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爱如此地奋不顾身,却仍是这样的结局,到底值得不值得呢?
最后,《色·戒》中也表现了虚无主义的观点。这一点完全可以从“色”“戒”两字中体会出。正如前文所说:在佛学中,“色”即指世间的一切事物, 但“色”归根到底是“空”,而《心经》中的那句名言说的就是一切事物、所有现象都没有实体,都是空幻的、虚无的。所谓“戒”是指戒律或者戒法,而“戒”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到“色即是空”。进一步分析,张爱玲在本部作品中对于爱情、权利、财富甚至是政治都做了深度的思考,结论是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虚幻的。爱情的虚幻集中体现在了王易关系中,易默成根本没有爱,而从来没有恋爱过,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王佳芝却把情场高手的逢场作戏误认为是爱。其实,王易之间所谓的爱,不是误识,就是妄想,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爱。权利与财富的虚幻则是体现在易先生的身上,他作为汪伪政权的大特务头子,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但是外在的光鲜并没有给的内心带来丝毫的快乐。无数的杀戮早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无法相信任何人,每天都是在高度戒备中度过, 他在时时算计别人的同时也要提防别人的报复。所以说,拥有财富与权力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所以它们同样也是虚幻的。至于政治,张爱玲更是不屑的。她自己就曾经说过:“我甚至只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15]《色·戒》由于故事背景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表达出了张对于政治的看法——政治的残暴。在故事中,王佳芝这个鲜活的女性就一步步沦为了政治的工具,成为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所以,我们苦苦追求的世间种种,都只不过是一种幻像,一种虚无。张爱玲是在告诫我们世间虚无,人生苍凉,无论我们怎样的挣扎也终逃不过这悲伤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