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环境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生命环境学论文格式、生命环境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应用正交测验法优选巨菌草组培诱导和分化培养基

日期:2018年02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376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706241459257103 论文字数:4653 所属栏目:生命环境学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BA Thesis
摘要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法初步建立巨菌草的组培技术体系,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愈伤诱导、幼苗分化、生根、炼苗移栽等方面,利用该优化的组培体系,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耐寒基因ICE1,探索巨菌草的转基因体系,为巨菌草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关键词: 正交设计法,优化,组培

Abstract


objective: using orthogonal design method to establish a seed giant JunCao technology system,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explant and disinfection, formula of culture medium, culture conditions, callus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rooting seedling, seedling transplanting smelting, etc., by using the optimized transformation system, adopts the method of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urn into cold resistant gene ICE1, explore the giant JunCao system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lay a foundation for giant JunCao genetic improvement.


Keywords: orthogonal design method,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1 引言


巨菌草隶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狗尾草属,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菌草。可作为栽培香菇、灵芝等49种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料,同时还可作为饲料及水土保持的优良草种,目前也被用于生物发电、制造燃料乙醇、水质净化等能源和环保用途。巨菌草属于典型的四碳植物,具有很高的光合速率,且粗蛋白含量很高。因此,巨菌草的遗传改良对发展菌业、畜牧业、能源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巨菌草的利用发展很快,已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栽培,但在北方因无法越冬而推广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巨菌草的品种选育基本上依靠常规育种方法,无法解决巨菌草耐寒性改良的问题。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巨菌草的耐寒性遗传改良提供了一种很有潜力的手段。自细胞全能性理论提出以来,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单子叶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一直是个难点,无论愈伤组织的诱导还是再分化体系的建立,单子叶植物都比双子叶植物困难得多。近几年来禾本科模式植物水稻的农杆菌介导的粳稻遗传转化体系已日趋成熟,为单子叶植物的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提供很好的技术基础。
植物的耐寒基因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单独改变某一个或几个耐寒基因对植株耐寒性的提高没多大影响。ICE1基因是在低温时诱导CBF表达的一个转录激活因子,ICE1基因在低温时能特定地结合到CBF3的启动子序列上,诱导CBF3的表达,拟南芥中的CBF3能刺激四十多种胁迫诱导基因的表达,如rd29,cor15A,cor47等(Michael F et al., 2001; Viswanathan C et al., 2003)。Viswanathan C等(2003)已得到了含耐寒基因ICE1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与未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相比,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耐寒能力显著提高。将ICE1基因构建到含强启动子35S的载体中,然后转基因可能培育出耐寒植物品种。
完整的巨菌草组织培养体系和转基因体系是对巨菌草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和技术保障。巨菌草是由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禧研究员于1983年引进中国,经过20多年培育出适合我国气候土壤环境的草种,并由林占禧研究员命名。目前国内未见有关巨菌草组织培养体系和转基因的报道。本研究拟参照其他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甘蔗等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法,研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巨菌草组织培养体系和转基因体系,为巨菌草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技术基础,为巨菌草的抗寒育种提供新的途径。

2 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实验材料
鲜嫩的巨菌草(福建农林大学大学菌草所提供)
2.1.2组培室及各种实验仪器的消毒
(一)植物组织培养室的灭菌 
1、地面、墙壁和工作台的灭菌:用2%新洁尔灭喷雾。 
(1)配方:取新洁尔灭原液20ml,加水980ml,配成2%新洁尔灭溶液。 
(2)方法:将配好的2%新洁尔灭溶液倒入喷雾器内,进行均匀喷雾。 
(3)注意事项: 
  ①墙壁、角落、地面喷雾要均匀,不要遗漏; 
  ②注意安全,在喷房顶时,要特别小心,防止药液雾滴掉入眼睛。 
2、无菌室和培养室的灭菌: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1年中熏蒸1-2次。 
(1)配方: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ml加高锰酸钾5g的配比液熏蒸。 
(2)方法:首先房子要密封。然后在房子中间放一口缸或大烧杯,将称好的高锰酸钾放入缸内,再把已称量的甲醛溶液慢慢倒入缸内,完毕,人迅速离开,并关上门,密封3天。 
(3)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要戴好口罩及手套; 
  ②倒入甲醛时要小心,因为甲醛遇到高锰酸钾会迅速沸腾,并产生大量烟雾。操作时人要迅速避开烟雾; 
  ③3天后,打开房间,搬走费液缸;一周后,方可进入操作。 
3、在已经熏蒸过的房间内,用70%酒精纱布擦洗培养架、工作台。 
4、用紫外灯照射20—30min。 
5、使用前,再用70%酒精喷雾,使空间灰尘落下。
(二)培养基的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法) 
(1)洗涤:把组织培养基用的培养皿、三角瓶、试管等玻璃器皿进行彻底清洗。自然晾干或烘箱干燥。 
(2)包扎:用牛皮纸、报纸、纱布或锡箔纸把玻璃器皿和金属器械分别包扎好。 
(3)装水:在高压灭菌锅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要淹没电热丝)。(切忌干烧!) 
(4)装物品:在灭菌锅内放入含培养基的培养瓶或三角瓶、装蒸馏水的玻璃瓶,以及包扎好的玻璃器皿和金属器械等。 
(5)灭菌:将排气阀开着,加热,直至锅内释放出大量水蒸气(此时水蒸气横向喷出),再关闭阀们;或者当锅内压力升至49.0KPa时,开启排气阀,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出。当锅内压力达到108KPa时,温度为121℃时,维持15-20分钟,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若灭菌时间过长,会使培养基中的某些成分变性失效。)切断电源,让灭菌锅自然冷却。 
注意:①先打开放气阀,再打开锅盖。(以免锅内压力大而爆炸!) 
       ②开盖后应尽快转移培养瓶,使培养瓶冷却、凝固。一般应将灭菌后的培养瓶储藏于30℃以下的室内,最好储藏在4-10℃的条件下。 
        ③某些生长调节剂如IAA、ZT、ABA等以及某些维生素遇热是不稳定的,不能同培养基一起高压灭菌,而需要进行过滤灭菌。 
2.1.3外植体的准备及消毒
选取幼嫩且生长良好的狼尾草茎秆,剥除叶鞘,用刀割下腋芽和顶芽 ( 注意尽量减少对腋芽的损害) ,将腋芽和顶芽置于纱布中,乙醇清洗→无菌水清洗→2%NaClO 浸泡10分钟→无菌水清洗三到四次。
2.1.4培养基的制备
将以下各成分混合,定容至 1000mL,调 pH至 5. 8,见表 1。
按 20mL/瓶分装到加有激素的三角瓶中,121℃,灭菌 20min,备用。

3 采用不同防褐化物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很多种类的植物体中含有大量多酚类化合物,切取芽时的创伤会激活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将多酚类物质氧化为棕褐色的醌类物质,使外植体的切口处发生褐变,并会渗透到培养基中,使培养基褐化,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培养物的生长和分化,甚至造成培养物死亡。
影响褐变的因素很多,植物的种类褐基因型、外植体的来源和生理状况以及培养基的成分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褐变的程度。一般木本植物的外植体比较容易产生褐变现象,在成年树尤其严重。培养基中含酚过高会导致褐变,含过高浓度的无机盐和肌醇也会加剧外植体的褐变。6-苄氨基嘌呤(6-BA)和激动素(KT)也有诱导褐化的作用。强光和高温同样会促进褐化现象。
为了防止外植体的褐变,我们采用不同浓度的AC,PVP等防褐化物质在
相同培养基的情况下观察出愈率。如表1
表1
处理 基本培养基 防褐化物质 浓度
(mg/L) 出愈率 5%显著水平 1%极显
著水平
III1 MS+2,4-D+NAA+KT AC 0.1 2.96% c B
III2 MS+2,4-D+NAA+KT AC 0.2 1.85% c B
III3 MS+2,4-D+NAA+KT AC 0.3 4.81% c B
III4 MS+2,4-D+NAA+KT PVP 0.5 58.52% b A
III5 MS+2,4-D+NAA+KT PVP 1.0 76.30% a A
III6 MS+2,4-D+NAA+KT PVP 1.5 55.93% ab A

4 正交测验
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