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张彦文
学生学号:
班级:
学校:
指导老师:
写作日期:
字数: 15,604
编号: 57
类别: 理工科〉环境工程
级别: 学术论文
引言:
酸雨的成因
化石燃料与酸雨
工业过程与酸雨
(二) 燃烧中脱硫技术
目前应用广泛的的燃烧中脱硫技术是型煤固硫技术和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
(1)型煤固硫技术
(2)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
(三)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技术
(一)燃烧中脱氮技术
1.烟气再循环技术
2.分段燃烧技术
3.再燃烧技术
4.低NOX燃烧器
(二)燃烧后脱氮技术-干湿结合法废气脱氮工艺
通常废气中一氧化氮的含量比二氧化氮高得多,在锅炉烟气中90%~95%的氮氧化物仍然以一氧化氮的形式存在。一氧化氮很难用碱液吸收,而二氧化氮则容易为碱液吸收。干湿结合法脱氮工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活性炭作为催化剂,使全总值发废气功
通过活性炭层,由于活性炭具有良好的低温恬性,在温度为50~70℃、压力为1。013× Pa、适当的氧气浓度和水蒸气含量(一般要求氧气浓度大于10%,废气相对湿度大于50%,对于沥青基活性纤维,水蒸气含量宜低一些,当废水中氧气不足时可适当补充空气)然后再与其余废气混合配气,使混合气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保持等物质的量,再进入碱液吸收塔吸收。以NaOH溶液吸收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2NO+O2
反应生成的NaNO2(有时混有少量的NaNO3)可用于各种有机染料的生产。工业上常用较经济的Na2CO2溶液来代替NaOH溶液,但Na2CO2溶液的吸收效率不如NaOH溶液高。
当生成的NaNO2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抽出部分送运河浓缩。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碱液对NO、NO2的吸收,因此要及时将其中的反应热移出,以获得较高的脱氮效率。
当然也可以用基他的氧化剂完成对NO的氧化作用,如用O3、KmnO4、ClO-4等。但使用这些氧化剂的系统工艺流程较复杂、电耗大、造价高,在工业上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概要的讨论了酸雨的成因。历史,现状,主要针对我国酸雨的特点和情况提出了防治的方法,能源利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能源利用的各种副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对能源的研究,不能不包括对能源利用的后果以及后期问题的探讨,我们这里提出的酸雨的问题只是能源利用中副作用的一个方面,希望我们的论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引起人类充分和科学的认识能源利用起到些微的作用。
参考书目及网上资源
《酸雨研究文集》
《酸雨论文集》
《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