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毕业论文,本文通过比较 25 家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的多项财务指标,探究科创板上市对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自立作为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科创板的设立既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又是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一次伟大尝试,受到各方关注。
企业成长性是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情况的一种抽象表达,一般用来描述企业规模的变化,可以是对当前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成长性偏重于表示企业规模的发展预期,那么盈利能力则偏重于表达企业最核心的获取利润的能力。本文在研究中将成长性与盈利能力并列,探讨企业是否同时拥有这两种素质。
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科创属性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科创环境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变化就成为一个值得市场关注的问题。
所以本文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作为研究主题,探究科创板上市引起企业这方面的变化,分析科创板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科创板设立的消息一经公布就成为了资本市场话题的中心,虽然之前已经出现了中小板、创业板这种区别于主板、服务于特殊企业的板块,但是和注册制一同出现的科创板将目标直指被视作经济转型领头羊的科技创新企业,与之前的两个板块的意义又不尽相同。
科创板的设立,以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的方式,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了国内数量庞大的科技型型中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立科创板正是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但是在这一政策下,得到资本市场支持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其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能否一定得到提升还有待探究。本文将以验证政策有用性作为研究目的,阅读文献,搜集并分析财务数据,得出最终的结论。
1.2.2 理论意义
随着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但是企业类型也逐渐丰富,经营内容和模式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类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有全面的了解。本文通过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了解,结合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试以丰富科技型企业成长性相关因素的理论和构建用于衡量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评价框架。
1.2.3 实践意义
国家大力扶持科创板,各部门为其发展保驾护航。最高法为科创板提供 17 条司法保障,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各地政府推出各种鼓励政策,提供补助,积极推动符合标准的当地企业上市。科创板开板当日,25 家首批上市的公司平均上涨 140%,其中安集科技收盘价相比发行价翻了两番,全体成交量将近 500亿,这样的火爆行情展示了市场对于科创板的极大热情。
在这样的政策和市场热度下,人们普遍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发展潜力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登陆科创板能否让上市公司实现腾飞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除了科创板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外,它是否也会为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带来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会对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并站在资本市场和企业的角度,为规避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下滑风险提出了建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科创板的内涵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事物,与之前推出的创业板、新三板拥有不同的定位、内涵和特征。
2.1.1 科创板的发展背景
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参加当地政府推出的各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享受项目补贴。以科创板上市公司安集科技的补助情况为例,从表 2-1 中其 2019 年的补助名目和补助金额可以看出,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
表 2-1 安集科技 2019 年技术创新相关政府补助项目明细
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同时享受多重补贴。安集科技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既可以享受上海市给予的补助,也可以享受浦东新区给予的补助,也可以同时认定多项发展资金和基金。除了享受发展基金和项目拨款,高新技术人才成本和专利成本也是政府补助的对象,企业引进国外专家和专利申请费用和年费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助,显示了政府的扶持力度,并且这样的扶持力度并不是个例,不仅是安集科技,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都将由此获得资金支持。
.................................
2.2 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相关理论
除了了解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展的大环境,想要评价其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需要先根据文献查找的结果和分析科创板的特征,确定其影响因素,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表现,得出最终的结果。
2.2.1 企业成长性理论研究
企业的成长性在通俗意义中指的是规模扩大和营业收入增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成长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 Adam Smith(1840)[1]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成长性和影响因素发表了研究成果,古典学派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实现的规模经济利益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2]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他认为为了实现的企业的成长,在产品、生产方式、市场、供应和行业组织这五项内容上有推行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是由于经济学的知识范围本身与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度不足,所以没有在企业成长与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界提示了学术界对企业成长的关注,在这之后,管理学界也凭借自身对企业经营的了解,不断提出有关企业成长的研究成果。
首先,管理学界关注管理层能力和员工素质对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英国经济学家 Edith Penrose(1959)[1]的《企业成长理论》的面世标志着学术界开始将企业成长的研究视角放在企业内部,作者认为管理团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强调了产品和组织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Peter Drucker(1960)[4]建立的经营成长理论将员工成长的程度和管理层的能力水平作为企业成长的控制性因素。Alfred D.Chandler(1962)[5]分析过去经验发现管理层能否推动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各个管理层级是否形成企业管理协调机制。Cefis E,Ciccarelli M,Orsenigo L(2007)[6]和 Agarwal R,Braguinsky S ,Ohyama A(2018)[7]也将目光聚焦企业人力,他们均发现企业的成长依赖于人才的吸引,持续的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的分歧,导致成长性显著降低,甚至导致公司退出。
.....................................
第三章 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相关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16
3.1 基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财务指标选取 .................... 16
3.1.1 经营管理能力相关指标及计算 ...................... 17
3.1.2 财务管理能力相关指标及计算 .......................... 17
第四章 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下滑风险及对策 .................................. 33
4.1 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下滑风险 .................................... 33
4.1.1 财务战略保守 ...................................... 33
4.1.2 信用管理不力 ........................ 34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39
5.1 结论 ................................................ 39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39
第四章 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下滑风险及对策
4.1 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下滑风险
根据前文对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有三项管理能力的变化将对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带来下滑风险,接下来将进行详细描述。
4.1.1 财务战略保守
上市前,无论是低水平负债率的资本结构,还是极强的资产流动性,都可以证明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的是保守型的财务战略。上市之后,财务管理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越来越远离适度值,财务战略进一步趋于保守,失去了负债的杠杆和节税效应,对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评价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科创板上市公司对过高的股权融资比重不加控制,会造成股权进一步稀释。目前,科创板设立还不到两年,已经有公司申请增发股票。以中微公司为例,2020 年10 月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增发了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数 15%的股票,股权融资比例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微公司 2020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升,必然会导致其每股收益下降。
另外,从融资成本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过高的,尚未实现经营业绩的显著提股权融资也对其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产生消极影响。根据其现行的股利政策,现金股利可以看作是科创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