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反思思维,就不能在人生旅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拨正前进的方向。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反思思维,就会泯灭优秀的文化积淀,重犯历史性错误。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反思思维,也就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我看来,校本反思具有多种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建基于校本实践的反思,是对校本实践进行的事后思维。反思的对象是校本实践。这里的校本实践并不是局限于学校内的实践,只要是建基于学校教育的实践,都应属校本实践之列。
第二,它是一种在共同体中展开的反思,是建基于校本实践的集体性反思,它是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组成的校本教育共同体来完成的。正因为如此,校本反思要以校园人物的独立反思为基础,但不是单个人的独立反思,举例说,尽管校长本人对校本教育的反思十分重视,但它必须和广大校园人物的反思碰撞与共振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校本反思。校本反思还具有互动对话的性质,它是在校本教育人物共同体内的对话中完成的,比如,就校园中发生某一事件召开讨论会,反思这件事何以发生,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这就是一种常见的对话性反思的形式。如果这种形式充分建立在独立反思的基础上,对话方式运用得当,其反思的成果就会大于个体反思之和。此外,校本反思还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如,设计专题的网上论坛,就某一阶段的校本教育或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反思、讨论。
第三,它是一种学校教育自我批判性的反思,需要对校本实践进行合乎逻辑的批判,认识到其中失误的、不尽人意的地方,摒弃一些与时代不合拍的习惯性做法,为校本教育迸发生机做好准备。当然,反思不是搞批斗,也不能超越了思这个范围。
第四,它是一种教育本质探求的反思。在对校本实践反思时,要对教育的普遍规律有所认识,从而丰富一所学校的理论思维,提高其驾驭教育工作的能力。
第五,它是一种着眼于校本持续发展的反思。校本反思尽管是向后看,清理校本历史,但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写历史,而在未来,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词所说的那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才是其真正的使命。那么,一所学校,如何进行校本反思?如何提高校本反思能力?
一、校本反思的关键
确立校本反思、持续发展的治校观念
反思,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要敢于直面自我进行反思,不仅要克服种种自身的心理障碍,更要能正确处理来自外界的种种批评。在校本反思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校领导压制,甚至打击一些批判性的反思意见,造成反思只唱赞歌,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从心理上处处为自己的失误行为找借口,一推了之,而不是着眼未来,进行自我调查,如此等等。因此,一所学校,应该确立校本反思、持续发展的治校观念,让人人在思想上真正做到敢于反思、善于反思,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敢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校领导要有这个意识,除身体力行外,还要大力提倡校本反思,把它作为治校的基本策略,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这样,学校将在实践反思发展的循环推进中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各种有创意的行动而不断前进。
营造民主和谐、多元宽容的校园文化
校本反思是一种共同体的反思,其反思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人,其反思的形式是集体对话式的。因此,需要营造一种适宜的环境来保证这种反思的顺利进行。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但更值得重视的是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是由校园文化来支撑的。依我看,应该营造民主和谐、多元宽容的校园文化来支持校本反思。倡导民主,是为了反对家长制,给每个人以话语权,在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对校本实践进行反思并发表意见的权利,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对校园中的人、事、物提出意见。但在民主中要做到和谐,每一个校本反思者都要与人和谐相处,听取和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多元观点的存在,宽容不同、甚至怪异的论点,从中吸纳有用的东西。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多元宽容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反思能力,让真实的、深刻的反思意见浮出水面,为学校发展所用。
建立全程渗透、回环推进的反思机制
校本反思相对于它的具体对象而言,是一种事后反思,但这种事后反思并不在所有校本实践之后,因此,校本反思应该渗透在整个校本实践的过程中,让每一个校本个体一边实践,一边反思。这就需要建立起全程反思、回环推进的机制。具体地说,一是反思功能凸现化,将反思功能作为学校各种机构的基本职责,纳入其工作的议事日程。二是反思行动制度化,比如,针对教师,设计一种《教师行动手册》,把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主要校本实践的计划罗列在上面,然而留下相应的空白,供教师在行动中记录下自己的反思;针对行政领导,设计一种《行政工作日记》,要求每一位行政成员将自己处理的日常事务及其思考记录下来,定期召开行动反思总结会,研究发展学校的新思路、新方法。三是反思评估回环化,学校每办完一件大事,或每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回过头来,对相应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这样,步步为营,一环紧扣一环,定能保证学校决策的正确性和突破性,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创设合作交互、对话提升的组织形式
校本反思是在共同体中完成的,它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虽然很多,但至少具有合作、交互、对话、提升等特点。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几种典型的组织形式:
合作讨论。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过去的教育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得失,在反思中获取经验教训,继而对今后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为了让讨论更有效,我们一是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每个参与讨论者都要有独立的见解;二是在讨论中,主持人尽可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多角度反思,在全方位攻略中更为深刻地思考问题。
专家对话。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对校本反思进行点拨和提升,使其反思更有理性色彩,更有深度、广度和长度。一般来说,专家对话的形式离不开这样几个环节:一是教育叙事,通过语言、多媒体等展示要反思的对象;二是反思呈现,由校本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呈现自己的反思意见;三是专家提问,由专家针对校本反思的基本观点进行提问,把反思引向深入;四是对话总结,在专家与校本反思者对话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基本的共同认识。
作品争鸣。组织教师、学生等提起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校本反思写成文章,在校刊或校报等上发表,引发讨论。这种反思的优点是个体独立反思充分,但交互性,尤其是时效性较差。
网络论坛。在校园网中开辟相应的校本反思论坛,吸引广大教职工和学生随时发表自己的反思见解。这种方式尽管散漫,但及时、便捷,不失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校本反思的好形式。
采取理论上位、行动下位的反思思路
校本反思有两极,一极指向理论,旨在从校本实践中发现教育规律,提高理论认识;另一极指向行动,旨在从校本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行动策略或方式。在进行校本反思时,要尽可能做到理论上位,行动下位,即,在理论提升上要高远,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校本实践规律;在行动策略上要具体,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式或方法,能在行动中付诸实施。比如,我们以一堂公开课为突破口来反思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在理论上尽可能有新的认识,发现这堂课背后隐藏的理论问题,但同时,也要通过这堂课的反思,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创造出一些有效的课堂教与学的行动策略。
二、校本反思的培育
校本反思,也是一种能力,一所学校所拥有的对校本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这种能力的培育,有五条基本途径。
理论学习,提升理性思维
反思思维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它是一种以思想本身为对象和内容的思考,是对既有的思想成果的思考,是关于思想的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换句话说,反思是一种理性思维。因此,反思者的理论修养越高,其反思能力越强。校本反思亦然。在提高一所学校的校本反思能力时,要加强每一个校本个体的理论学习。但这种理论学习不是学究式的,而是有针对性的,针对自身教育实践,有选择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并且尽可能做到形式多样,生动具体,比如,通过读书广场的形式,召开读书交流讨论会,由一位重点阅读者介绍所读理论书籍的重要观点,其余则自由发问,在对话中提升理性思维。
实践演练,积累反思经验
校本反思是一种针对校本实践的反思。这种反思也必须在实践演练中才能得以提升,尤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校本反思中积累经验十分重要。为了加强校本反思的实践力度,我们可以倡导以下工作形式。
校本日记。这里的校本日记分三类:一是学校行政有自己的工作日记,将自己所开展的活动和处理的教育事件的大体内容和体会记录下来;二是教师有自己的教育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反思;三是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生活日记。要求学校行政和师生写行动反思日记,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水平,而且会留下宝贵的校本反思财富。
行动例会。每周举行一次行动例会,精选一些校本实践案例来研讨。其研究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指理念、思路、问题或先进理论;一个指案例、献课、讨论或调查研究;一个指案例反思、研究报告、经验体会等。三个!呈非线性排列,共同演绎完美的教育故事。
就拿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的行动例会来说吧,先讲述校本故事几个学生对课堂进行漫画写真,本论文来源于无忧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 )再引发参与教师的思考与讨论,从中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初步把握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反思档案。学校要有人负责校本反思的收集和整理,把它作为一所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宝贵财富保存下来,形成校本反思档案。这种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形成卷宗是档案,编成集子出版是档案,定期出版内部刊物也同样具有档案之功能。
专题辅导,提高反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