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国际贸易论文格式、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国出口企业的环境效应——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探讨

日期:2021年10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6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0072035407276 论文字数:35666 所属栏目:国际贸易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国际贸易论文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首先是基于已有的文献对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典型化事实和实证模型分析对比了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的污染排放强度的差异,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在能源资源消耗方面表现更加良好,且经过一系列检验依旧成立;第二,非出口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比出口企业更加高,且经过一系列检验依旧成立;第三,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更加“清洁”、更加“节约”的关键不在于减排投资,而在于出口企业使用的能源结构更为清洁有效。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8 年中美贸易战刚成为过去,贸易战的余温尚存,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在“量”上确实出现了巨大变化。而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中国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以及愈发紧张的能源使用状况。

能源革命推进投资和科技进步的步伐日益加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12 月 12 日的期后雄心峰会上,为中国降低碳排放设定新目标,并且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承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

国际贸易的发展由来已久,贸易问题也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国际贸易使得一大批新兴国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除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外,国际贸易随之还带来了利润分配、贸易壁垒、要素和产品价格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其中,国际贸易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这一话题学术界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

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发达国家会把一些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但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发达国家在转移产业的同时,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程度,或者说来自发发达国家对于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会主动诱使发展中国国家的相关出口企业降低环境污染。

而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观点,还是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他们的依据大多是来自于对于国家、行业的一些较为宏观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当然也不乏各种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的实证研究加以佐证各自的观点,但是鉴于对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较为缺失,以往通过对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以及政策建议就缺少了微观基础。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框架

1.2.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以贸易、环境和污染排放为主要关键词,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在总结过往的有关研究之后,同时也为本文的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2)指标分析法。为进行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 PSM 分析,对两个企业匹配前后的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也是后续机制检验部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

(3)定性分析法。客观分析贸易与环境之间的有关文献研究,描述当前企业层面贸易与环境的现状,推导其中的影响机制。

(4)计量分析法。本文将以 2000-2013 年的企业微观层面数据采用匹配倾向得分PSM 模型对企业出口与否与企业的生产率及节能减排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匹配倾向得分分析和相关的检验步骤和程序对企业出口与否带来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影响机制分析,从数理的角度分析贸易与企业生产率及节能减排。

(二)技术路线

包括搜集数据、定义变量(包括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协变量和控制变量)、建立模型以及相关稳健性检验。

(三)可行性分析:就核心指标来看,企业的产值、从业人员、所处行业和地区等信息可采用工业数据库的信息,企业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可以使用海关数据库和污染数据库,指标的选取也可以参照以有文献,并且采取多指标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以往使用单个指标作为环境状况的说明。就实证方法而言,采用 PSM 模型可以更加清楚的比较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处理效应”。

图  1-2  本文框架结构图

图  1-2  本文框架结构图

..................................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理论文献综述

2.1.1 出口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文献综述

贸易与环境关系的问题由来已久,早期的文献大多只是定性的。无论是贸易改善环境还是贸易污染环境,各位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在早期的研究中,Andre 和Daniel(1997)指出贸易自由化导致国际竞争加剧,从而使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为了保持或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进一步降低环境质量标准。而 Dean(1992)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来看,短期静态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增长会对环境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但在长期,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学者发表不同看法,认为贸易会促进环境改善。比如李雨薇等(2018)定性地指出了国际贸易促进环境保护的机理,即利用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基础。

还有不少学者从新颖的角度对贸易和环境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比如从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划分来看,柯美高(2019)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开创性地对消费领域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进行分解,并且对刚性和弹性政策的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进行探讨;从出口贸易的分类来看,尹元元(2018)则围绕着服务贸易进行研究,得出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降低贸易所在地的污染水平、还降低贸易所在地以外契约的废气污染水平等结论,进而建议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在贸易中所占比重;从环境污染指标来看,区别于以往以工业废气和二氧化碳为环境研究指标,耿强等(2018)基于水资源视角,对于中国工业贸易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行再检验,认为国际贸易谈判中应注意考虑环境成本问题,在贸易中适当引入“环境成本”或许将更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从配套设施来看,程奕佳(2019)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贸易对环境的正向效应,缓解环境污染。不同于上述单一角度的看法,蓝艳等(2020)则认为,贸易既会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增加污染;也会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国际分工程度,减少污染排放强度。

...................................


2.2 关于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文献综述

对于贸易与环境、污染排放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总体定性和背后传导机制研究之后,又进一步出现了有关实证方面的研究,具体包括国内实证文献和国外实证文献。

2.2.1 国内实证文献综述

国内的实证文献主要以出口企业影响环境的某个关键因素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加工贸易方式来看,徐圆(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加工贸易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每上升 1%,制造业总体污染强度就会下降 84 个百分点;而牛海霞(2009)等则是通过对 1995-2007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发现加工贸易和环境污染在长期中存在着正向的协整关系,但并没有具体的量化影响系数。从贸易区域进行分类来看,王舒等(2011)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基数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因地区而异。具体来说,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但会导致中西部地区污染排放量增加。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种贸易流向来看,吴力波等(2017)从内外贸易及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出发,以工业企业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国际贸易、国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通过脱钩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国际贸易对中国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都有抑制作用,国内贸易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则有促进作用。

当然,也有学者发现了以往的研究虽然在研究影响机制和进行实证分析这两方面有了进步,但是总量指标的研究会模糊很多因素,或者导致结果并没有那么精确,因为就产生了一些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毛其淋(2015)基于企业层面微观数据和进出口关税率数据的研究,认为中间品的贸易自由化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显著提高企业生产率,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何凌云和林曦(2017)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发现贸易失衡与企业污染排放呈正相关,具体表现为:贸易顺差导致污染排放增加,贸易逆差减少污染排放。刘启仁和何凌云等(2019)利用中国制造业 372861 个微观样本数据,从异质性出口企业和企业层面的污染排放角度进行研究,发现进出口自由化改变了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并且加剧了污染。肖晓军等(2020)采用 2002-2015 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 Haaansen 的非线性门槛模型,得出环境规制的确对贸易出口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能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这种调节作用呈现出边际效用增强的非线性特征的结论。刘啟仁和陈恬(2020)等人认为与适用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异质性理论不同,中国存在着“出口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他们采用 2008-2011 年中国制造企业层面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等微观数据,利用微观企业环境绩效指标,认为造成中国出口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更高的主要原因不是“污染避难所问题”,而是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更低、低效率和地加成率进而导致更高的碳排放强度这样一个机制。

......................................


3 典型化事实 ........................ 14

3.1  比较出口和非出口企业资源消耗 ..................................... 14

3.1.1  年份差异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