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研究梳理了双向贸易互动发展的影响机制、双向贸易创新驱动效应的影响机制和双向贸易创新效应的行业异质性的影响机制,依据此提出三个本文研究假设,并一一对假设进行检验。首先,选取 2003-2018 年中国制造业 25 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 Granger 因果检验验证了中国制造业双向贸易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再通过耦合系统将制造业 25 个细分行业进行测度。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建国七十周年来,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深度融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业成就,建立了一套制造业工业化体系,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人口红利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如今传统贸易优势已逐步减弱,长期的“代工模式”和先进技术与设备进口,不仅可能掉入国际分工陷阱,更可能弱化企业自身创新动力,滞留于“低端技术锁定”。对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兴起以及中美贸易战袭击,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对内,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降低,产业链转移与汇率的波动性提高等问题频发,企业举步维艰。内忧外患之中,“自主创新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扼住高质量发展的咽喉。依据《2020 年全球创新指数》,2020 年中国的排名虽未有提高,位列第十四位,但已跻身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研发投入强度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中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势必要让科技创新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源头。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格局正处于通过“扩大进口”以实现贸易再平衡的紧要时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是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参与者和得益者,而长期贸易巨额顺差引致一系列的贸易摩擦,且贸易摩擦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升级,中国需重视“扩大进口”和“持续出口”两侧,实现贸易再平衡,以削减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缓解出口贸易摩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最终使得出口竞争力得以提升。2018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33.1%。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手抓,国际贸易作为传统技术溢出渠道能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而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则可能导致产业结构性失衡。可见,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由依靠“要素驱动”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中国对外贸易格局转变,要实现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优化,全球价值链攀升急需重视并协调好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发挥制造业进出口互动关系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本文将研究双向贸易互动发展效应是否存在,若存在,则继续研究中国制造业双向贸易互动发展是否存在创新驱动效应,若存在,则进一步探究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效应的行业异质性,以为中国制造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双向贸易互动发展效应这一新视角。
...............................
1.2 研究意义
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研究以双向贸易互动发展为研究视角,围绕双向贸易互动发展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当下国际贸易理论丰富,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将进出口贸易的互动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的研究较少。具体而言,依据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情,有关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充足,而以两者互动发展的研究视角鲜有,即将进口对出口的影响、出口对进口的影响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进一步,探究进出口贸易的互动发展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则更为薄弱。本文以双向贸易互动发展为切入点,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梳理、影响机制分析,最后通过实证探究中国双向贸易互动发展效应,有助于使得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基于此,实证检验双向贸易互动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开拓中国制造业创新研究的新视角。
(2)现实意义
建国七十年,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已经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参与并深入全球化分工。虽然中国制造业体量大,参与的全球化生产的范围广,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广而不精”的问题,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两端。要实现价值链攀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下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2020 年,是中国攻坚克难实现“创新第一步”关键的一年,且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努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急需重视并协调好双向贸易以实现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双向贸易作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必将影响制造业的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区域结构,同时影响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而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支柱,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国民经济健康,深入考察双向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制造业攻坚克难转型的关键时刻也尤为重要,对于中国经济迸发出“创新火花”极具价值,甚至于为长期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双向贸易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双向贸易进行专门的释义,但普遍指一国在进行贸易时进出口同时存在。国际上,学者研究认为双向贸易公司从事简单加工,其生产力低于从事其他贸易类型的公司;与单向贸易企业相比,双向贸易企业规模更大,但生产率不一定更高(Wang & Yu,2012)。而中国的研究则着眼于“双向国际化”的战略眼光,探究企业对外贸易的最优选择。研究发现相对于单向贸易,“双向国际化”行为更能促进生产率提高,有效实现效益增长(逯宇铎等,2014)。国内外对双向贸易的研究主要在于双向贸易与单向贸易的区别,本研究沿着上述思路对双向贸易进行界定。单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只进口货品和服务,或者只出口货品和服务。相对于单向贸易而言,双向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时,即进口又出口,进出口贸易两种同时存在。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当其采用开放的贸易政策时,意味着其开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时,国外的商品或者服务可以流入该国市场,而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流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贩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属于双向贸易国家。
2.1.2 双向贸易互动
探讨双向贸易互动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存在双向贸易,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说明。双向贸易互动发展是指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即进口贸易的变化会对出口贸易起到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或出口贸易的变化会进口贸易起到抑制或者促进作用。
2.1.3 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学术界暂时未对技术创新形成统一的释义,但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技术创新可定义为企业根据已有或学习的技术,将生产资源重新配置,生产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其产品产值可以带来企业价值增加。熊彼特(1912)最早对“创新”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将成果发表于《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经济概念,“创新”强调的是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在经济条件下,将生产要素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必须将新技术应用于经济活动。随后,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概念界定,本文研究的是制造业创新能力,因而借鉴熊彼特对“创新”界定,认为制造业创新能力可定义为制造业企业根据已有或学习的技术,将生产资源重新配置,并生产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一种能力。
....................................
2.2 文献综述
为了探究制造业双向贸易互动发展的创新驱动效应,本文将研究选题分解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双向贸易、制造业创新能力以及双向贸易与制造业创新能力,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现有的研究基础透析当下的研究现状,明确当下这三方面相关的研究难点、重点以及创新点。
2.2.1 双向贸易的相关研究
(1)双向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大多研究都肯定了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进出口贸易能通过提升进口国生产力增长该国经济。国际上,Frankel & Romer(1999)率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国对外进行贸易可以拉动该国经济增长,且该拉动效应具有稳定性。Lewer & Berg(2003)、Konya(2004)以及 Singh(2004)研究结果也肯定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对外贸易可以带来技术进步,积累人力和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体现在提高该国生产力提高,最后增长该国经济。Iqbal(2010)和 Omri A(2015)研究认为经济增长与贸易开放是相互关联的,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Broda 等(2017)研究结果发现,进口贸易有效推动经济发展,通过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力提高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中国而言,国内学者的大量研究多从实证角度开展研究,基于以收集的研究样本中的数据,设立合适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分析。杨铖(2005)以1978-2004 年的进出口数据构建为研究指标,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指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以贸易依存度为研究视角,发现出口的拉动作用大于进口,而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却相反,发现进口贸易对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对经济的作用。较多学者以 Granger 检验为实证检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陈洁(2010)的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省际的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在长期内进、出口贸易的波动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因,但反之不然,宏观经济波动仅为出口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因而非进口贸易。此外,也有学者采用非线性模型来研究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例如,包群(2008)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即对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