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现状和要素影响研究发现,有以下结论:(1)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流量存在波动。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总量呈逐渐递增态势,但是对各国的投资流量存在波动变化,受到国内外事件的影响较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较为复杂、多样,不同的国家的风险、制度都存在不同,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对东道国直接投资。可以选择政局稳定,国家间关系密切的地区进行投资,需要注意防范风险事件,做好预案。(2)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扩展空间较大。此外投资范围目前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地区选择从地缘相近的国家开始逐渐向外扩散,这符合对外投资的基本方式。“一带一路”沿线范围极广,投资选择多,且不乏一些与中国关系密切、合作基础扎实的国家。临近国家间关系相对密切,较短的距离也缩小了沟通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但是部分国家间存在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对外投资企业要注意充分的调研识别风险,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后也要做好风险评估,防范突发事件。同时,可以尝试距离相对较远,但具备其他更优区位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各国在世界市场的参与程度提高,国家间经济关系不断深入、融合。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用日益突出。若各国依然延续零和博弈的思维,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忽视经济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将不利本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复苏。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对全球经济开放、包容、学习、互通、合作的态度和愿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深国际间经贸合作,推动经济关系友好深入。
全球环境——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乏力。近年来,全球经济已经基本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大部分国家逐渐重新活跃于外部市场,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国际投资量同比增速显著提高,但是 2016 年、2017 年增速又有所放缓。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有所放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产生一定的经济下跌预期,一些发达国家还是选择将重点集中在本国经济恢复中,吸引资本回流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一定压力,表现乏力。
中国经验——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成果斐然。我国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的投资合作由来已久,但由于沿线地域广阔,对外直接投资参与较晚,整体的投资规模比较有限,占中国对全球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较小。“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在 2017 年整体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有所下调时,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反而有所上升。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产生了一定变化,随着倡议为更多国家接受、认可,更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会进一步吸引投资企业关注。
投资特点——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选择存在地区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越亚洲、欧洲、非洲,地域辽阔,特点各异,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对主要的投资思路还是先以邻近地区开始,逐渐拓展到其他地区。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国家间关系、投资地基础设施条件等要素。不同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路,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化起步较晚,投资流向差异明显,影响要素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
1.2 研究对象
1.2.1“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战略(The Belt and Road,缩写 B&R)由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提出的建设多边合作机制,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政策愿景。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由来已久,合作基础良好,但是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总量不高,为了与各国加深经济合作,保持长期友好关系,“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中国的诚意和愿望。
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存在偏差,或由于大国博弈影响其他国家态度的动摇,导致部分国家对此产生了误解。需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倡议,并非排他性、不公平的“拉帮结派”。我国坚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加强国家间互通互助,倡导有序、自由、开放、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基于此,希望能获得更多沿线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增强国家间、企业间的互信合作,推进合作广度和深度,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全球经济发展融合贡献力量。
2、“一带一路”范围。陆上丝绸之路,以连云港为起始点,辐射亚洲两大经济圈(东北亚和东南亚),并最终聚合延伸至欧洲,具有整合亚洲与欧洲经济作用;而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上海、宁波、广州、泉州),欧亚非三大路被其涵盖,两条经济带正好成为大陆与海上的闭环模式。
目前,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有 130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覆盖非常广,各自特色鲜明。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以 2016 年《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中给出的国家名单为准。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较久,已开展部分合作的,主要有 65 个国家和地区,论文也是以这些国家作为分析样本。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六大区域:蒙古俄罗斯地区、中东欧地区、西亚北非、中亚、东南亚、南亚地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是国家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更深层次参与市场,调整生产的重要行为。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也更加凸显。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动因、机制和影响结果。
从传统国际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企业间关系深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体现。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利率差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视角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传统的商品流通进行到一定阶段,国际间企业基于寻求更低成本、更大市场等动机,开始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便是重要的体现,相关理论也逐渐萌芽。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传统理论的发展也需要同步适应,并回答投资去向和选择的问题。Hymer(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否则,企业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必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就较难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且垄断优势跨国转移的难度较大。一些需要时间积累的能力很难被模仿、移植。还有一些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也难被转移、培育。
Vem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处在不同产品周期的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区位变迁和选择。Buckley and Cas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将讨论重点放在知识产权等中间产品市场上,强调了中间产品的不完整性。解释了跨国利用内部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同时保护了独特的知识优势。
技术研究与发展初始投入大,风险大,耗时长,费用高。所有者具有较强的收回投资的压力和动力;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沟通内容的限制;直接投资好处在于保证转移效率,避免泄露,克服市场不完全的弊端。内部化也会带来成本,内部化的效益大于成本时,企业选择内部化,跨国界后,形成了 FDI。该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企业为何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但是它仅仅关注节约成本,忽略了价值创造。
...............................
2.2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学者从各个角度做了严格论证,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例如小岛清(1978)将 H-O 模型运用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比较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和机理;邓宁(1980)用动态的视角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五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从动机的角度指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寻求市场、寻求资源、寻求效率、寻求战略性资产四大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研究主体的行为存在机制联系,是无法割裂的。对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投资阶段,相应的分析角度也各不相同。
国内的学者也对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和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吴彬和黄韬(1997)从企业经营资源水平在国际上的位置是否具有优势,将母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划分为经验学习阶段到利润获取阶段。冼国明与杨锐(1988)基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去向,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学习型和竞争策略型。孙建中(2000)提出中国对外投资特点同时具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点,适应综合优势理论,对外投资的动机、角度、阶段、布局呈现多极化,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
无论国内外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资主体的特点,分析不同投资主体,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方式、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研究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母国的定位。其次,寻找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了解其特点是否符合母国的投资需求。
国内发展需求推动了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从企业微观角度而言是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绩效。从国家层面而言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和生产要素,提升国际竞争力等等。
............................
第三章 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实践....................... 23
3.1 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情况..................................... 23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情况............................ 25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33
4.1 理论分析..................................... 33
4.2 要素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