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博会看我国的会展旅游发展与完善
[摘 要] 世界博览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上海获得2010 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必将对中国的各个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会展旅游, 成为直接的收益者和最大的赢家。文中从会展旅游的特点出发, 毕业论文网分析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会展旅游; 世博会; 沸点效应
展旅游, 顾名思义, 是指以举办各种会议和商品展销活动为主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产品。按照国际划分方式, 会展的组织者、承办者和参与者都属于旅游者, 全世界每年仅国际会议总支出就高达2800 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 受到世界各国旅游界的高度关注, 纷纷争夺这块蛋糕。随着中国加入WTO ,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到2010 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 同时会展旅游也将迈上新的台阶, 正如国际会议协会( ICCA) 主席所说: 中国有可能成为21 世纪国际会议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一、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分析11 外部环境的良好运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态势, 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各行业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 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刺激旅游会展的发展。中国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市场异常庞大, 同时, 中国的社会环境、综合治安、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 这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1 会展的硬软件进一步完善。会展旅游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些城市近年来举办了不少会展, 会展的富矿效应得以体现。各级政府和部门越来越重视会展, 把它作为地方的特色旅游产品。一些发达城市的会议展览设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 与之相配套的通讯、运输、邮电、金融等行业也发展迅速, 这为会展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31 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会展旅游具有鲜明的主题性, 能够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因此, 举办会展的地点应该具有相应的资源和特色, 例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 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内外会展旅游者。中国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 能够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
(二) 劣势分析旅游业在我国起步很晚, 虽然近年来飞跃发展, 但旅游收入在GDP 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 发展的层次还很落后, 低水平重复建设、急功近利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等问题仍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 会展旅游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11 意识落后。会展旅游需要有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 它不仅指参加会议和展览过程中的旅游活动, 也包括与之有关的一切旅游活动; 不仅指某次会展的成功, 更是长期综合效益的培育和获得。我国会展公司在宣传促销上单枪匹马, 仅考虑与会展主题有关的旅游产品, 缺乏整体营销的概念。事实上, 旅游具有沸点效应, 只有当某个全部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大于旅游者的心理阈值时, 才能变潜在需求为有效需求, 才能成为旅游者。21 承办能力低。会展旅游是与一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承办的国际会展大都小型高档、大型低档。2000 年在全球举办的国际会议数目排名中, 中国位列第37 位, 与我国是世界第7 大旅游国极不相称,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会展旅游所要求的软、硬件建设尚有差距, 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31 无序化运作。国际大都市的会展旅游早已进入商业化运作阶段, 政府主要负责招揽大型国际会展的举办权, 负责整体促销, 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而不应主导会展旅游的全过程。2000 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是由承办公司承办的, 航空公司、旅行社以及酒店联合起来, 共同开拓国外旅游市场。而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专门负责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的机构, 也无专项会议和展108旅游经览的旅行社来开拓会展旅游, 所有的活动由政府来运作,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会展旅游的发展。41 抗风险能力弱。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的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了争夺市场, 各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出现了小而全的局面, 旅游企业产品相似, 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去年的非典疫情导致许多会展被取消,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会展旅游的脆弱, 抗风险能力差。据行业人士分析, 这次疫情将对旅游行业进行洗牌, 预计会有1P5 至2P5 的旅游企业被迫重组或退出, 使我国的旅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会展旅游的措施
(一) 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我国的会展旅游必然要与国际接轨, 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一方面, 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 积极培育并建立完善的会展旅游市场; 另一方面, 明确政府在会展旅游中的主要职能以及充当的角色。会展固然需要以政府的名义来申请, 但政府的职能应该仅限于为会展旅游提供一个平台。政府是政策措施的制定者, 通过鼓励或限制来宏观调控产业的发展, 而不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戏, 将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政府干预型。要借鉴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的经验, 根据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在一些会展业发达的城市, 将会展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 推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兴建规模庞大的展览馆, 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 吸引会展组织者和参展商。设立专门的机构, 具体负责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包装以及会展旅游过程中行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同时, 要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机构, 使之真正具有能够担负起承办大型会展的能力。一切活动按市场化来运作, 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会展旅游运作模式。
(二) 加大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我国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资源并不代表能力, 只有将拥有的资源通过经营转变为核心能力时, 资源才能成为独特的竞争优势。会展旅游具有档次高、规模大、产业连带性强等特点, 要不断加大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推出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才能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也是一种产品, 也需要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营销, 要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 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 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要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客源市场, 充分挖掘潜在需求, 将会展旅游的主题进行延伸, 突出地方特色, 与中国的悠远历史和精髓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 在APEC 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盛穿唐装, 曾经迅速引起唐装的风靡。
(三) 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队伍会展旅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需要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人才, 这对会展旅游的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虽然我国已举办了一些大型的会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培育了一批人才, 但缺乏熟悉国际会展旅游惯例、把握会展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和潮流、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队伍。中国加入WTO 后, 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会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公司和旅游机构登陆中国, 抢夺市场。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不断强化服务水准, 才能提升中国对外的形象和声誉,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使中国的会展旅游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会展旅游具有主题性、专业性、不可分性、易折损性和不可储存性。因此, 要避免急功近利,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 要客观评价会展旅游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明确会展旅游将会成为21 世纪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但会展旅游的后续效应是逐渐显露出来的, 防止过分炒作, 否则会产生大量经济泡沫, 引起市场调节功能的失衡。其次, 要重视整体规划, 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 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 避免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将会展旅游开发与城市经济建设协调统一起来。最后, 加强对会展旅游的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相信到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 中国的会展旅游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 参考文献]
[1 ]论文网 刘住, 梁保尔1 大型主题活动的富矿效应[J ] 1 旅游科学12002 , (2) 1
[2 ] 黄华, 王洁1 昆明会展旅游开发研究[J ] 1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 (4) 1
[3 ] 罗明义, 等1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J ] 1 旅游学刊,2002 , (1) 1
[4 ] 何光伟1 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M] 1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1
[5 ] 朱承蓉1 会展与旅游[J ] 1 旅游科学, 2002 , (3) 1
[6 ] 艾芳1 国际会议产业: “聚宝盆”里能淘多少金[N] 1经济日报, 1999 - 12 - 171
[7 ] 陈峥嵘1 申博成功对中国产业和证券市场的影响[N]1 中国旅游报, 2002 - 12 - 181
[8 ] 周春发1 苏州会展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 ] 1 旅游科学, 2001 (5) 1
[9 ] 应丽君1 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 ] 1 旅游科学,2003 ,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