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格式、初中英语教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阅读教学设计探讨

日期:2025年04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4011514229318 论文字数:38545 所属栏目: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本研究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英语学科能力理论,以重庆市万州区三所中学的81名初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比较分析、教师访谈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知情况和实践现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要求

在课程理念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三大类活动的价值:学习理解类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应用实践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迁移创新类活动有助于学生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

在课程实施中,《新课标》要求教师“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设计教学,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由此可见,英语学习活动观为优化英语教学提供了可操作路径,教师应该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教学,以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求

《新课标》在初中学业质量标准中对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做出要求:(1)能理解多模态语篇的主要内容,获取关键信息;(2)能通过材料获取与中外文化有关的基本信息,比较文化异同;(3)能运用阅读技能,借助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梳理语篇结构和重要信息,理解大意;(4)推断隐含信息,表达个人看法,提出合理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笔者在见习时发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思维性活动。教学活动多为表层信息检索,较少涉及语篇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等深入语篇的信息,并且活动形式单一,缺少辩论、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2)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阅读课堂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的角色多为指挥官,而非引导者,指挥着学生做笔记,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学习的主体性未得到体现;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本研究有利于丰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经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2018年之前,国内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上,“英语学习活观”引入《新课标》后,研究者们开始纷纷探索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但是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高中,初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学习活动观设计出一套以学习理解类活动为基础、以应用实践类活动为中介,以迁移创新类活动为导向的递进式阅读教学活动,以丰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二)本研究有利于拓宽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和实施情况,对教师的实施困境关注度不够,突破困难的方法尤为欠缺。同时,在研究结论上,现有研究多仅给予了学习活动观的实施建议或是针对具体课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结论形式单一、价值受限。本研究不仅会探索学习活动观在实际应用中的困境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还会根据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设计多种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课堂活动实例,给予教师更多教学参考。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研究的基础。基于本研究的对象、内容,本小节将对英语学习活动观、阅读、阅读教学、课堂活动设计进行概念界定。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且为了确保这一目标落地课堂,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还首次提出了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王蔷,202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表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类活动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每类活动又分别包含三种微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三种基于语篇的活动。教师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铺垫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以探究意义、问题解决为目的,通过获取、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知识,感知并理解语篇的意义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王蔷,2018)。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国外“英语学习活动观”相关研究

活动教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Vittorino(转引自田慧生,1998)为代表的一众人文主义教育家严厉批判了中世纪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倡导尊重儿童个性,让儿童通过观察、劳动、游戏等活动学习,这使得活动教育思想在旧教育体系中逐步建立起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教学思想进入了外语教学领域,由此开启了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研究。

(一)理论层面

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播撒的学习活动思想的种子,在以Rousseau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思想的滋润下,迅速生长。18世纪末法国教育家Rousseau(1978)最早提出重视“活动”,他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应该在自然中通过活动、感觉、经验获取知识。随后,Dewey(1990)将“活动”和哲学、心理学有机结合,提出了以“从做中学”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做什么样的活动,他阐述道“要安排种种作业,如园艺、纺织、烹饪等,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虽然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两大流派的教育主张不尽相同,但都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鼓励儿童通过自主活动获得身心和谐发展。这样的认识促成了活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建构主义代表人物Piaget(1970)指出认知起源于活动。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认知、参与和对信息的理解和输出,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随后,Vygotsky(1978)在前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活动理论”,而后更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使其进一步扩充和发展。

Harmer(1983)对活动进行综合性研究后,提出了“平衡活动法”使得活动理论更加系统化。他指出教学活动应包括三个核心步骤:呈现→语言练习→交际运用,强调学得与习得之间的平衡、语言输入与交际输入之间的平衡、粗调输入(roughly-tunedinput)和微调输入(finely-tuned input)之间的平衡。“平衡法”具有人本化、适应性、灵活性三大特征。人本化在于它考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认为要通过各种活动保持学生对语言的兴趣;适应性是指教师要根据不同背景的学习群体选择适合的活动;灵活性是指教师要对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做出相应变化。David Boud和GrahameFeletti(1986)认为教师在运用活动教学法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1988年,澳大利亚大纲设计中心在颁布的《澳大利亚各级语言教学指南》中提出“活动定向教学法”,并将其推广为全国语言教学方法。

第三章研究设计.....................20

第一节研究问题......................20

第二节研究对象..........................20

第四章调查结果分析...................25

第一节初中英语教师“学习活动观”认知情况分析.....................25

第二节初中英语教师阅读课活动设计与实施情况分析...................27

第五章促进“英语学习活动观”落地初中阅读教学的建议........44

第一节教师层面......................44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44

二深度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45

第六章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阅读文本内容要素分析

研究发现,教师们对阅读文本的剖析多停留于词汇和阅读技巧上,文本解读维度的多样性和解读深度都有待提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活动设计首先要明确阅读文本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文化知识以及语言知识与技能,即教师应该从分析文本的内容要素入手,先明确“教什么”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思考“怎么教”的问题。

一多角度语篇研读

笔者将从三个角度解读Beauty in Common Things这一文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旨在说明语篇的主题语境和基本内容;“为什么”旨在明确文章的意图,即学生在学习完该语篇后的所知、所感、所获;“怎么样”旨在把握文章的体裁、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等内部要素。

What:《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内容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大主题范畴。该语篇主要介绍了三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孔明灯、剪纸和泥塑,涉及其制作原材料、制作过程以及独特象征意义。该篇文章旨在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同时引导其用英语正确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和相关文化内涵,因此,该文章属于人与社会主题。

Why:在语言知识学习与运用上,通过该语篇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型介绍中国的三种传统艺术形式(孔明灯、剪纸和泥塑)的细节信息,并且掌握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