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格式、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聂绀弩劳动诗的内容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763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001221324453540 论文字数:8969 所属栏目: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以杂文著称的,这有他的《聂绀弩杂文集》为证。著名作家夏衍曾经这样评价:“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聂绀弩为第一人。” 可见他在杂文领域取得的成就。 1957 年以后,由于大家共知的政治原因,聂绀弩被遣送到北大荒参加劳动,并用旧体诗的形式写起“遵命文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当代旧体诗坛上的大家。胡乔木称聂绀弩的旧体诗为中国诗坛上“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 近几年获得了理论界和文学界的广泛赞誉,学林出版社也出版了《聂绀弩诗全编》。根据笔者的研究,聂绀弩旧体诗的独特之处更多地表现在它的劳动诗上。聂绀弩的劳动诗无论内容的拓展、形式的创新以及人文内涵的注重,都是独树一帜,成为现代诗坛“一枝秀出天外的奇葩”,散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劳动诗创作很高的成就。

  1 、聂绀弩劳动诗在内容上的新突破

  劳动是人类历史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结晶的诗歌,自然会把劳动作为反映的对象。因此,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中,就有对劳动活动的精彩描述。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说明原始歌谣起源于有节奏的集体劳动。东汉赵晔编著的《吴越春秋》中记录一首完备的二言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一首描写原始狩猎劳动过程的杰作。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的诗作,如《七月》、《伐檀》、《芣苢》等,诗中还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南北朝时的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辞官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对劳动和农村田园风光的赞美,道出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生活和情趣。盛唐时代的李、杜两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流离飘泊,增加了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创作了不少描写下层人民劳动生活,农村经济凋零、民不聊生的诗歌。宋代的范成大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 60 首,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达到了劳动诗很高的成就。
  总结文学史上劳动诗的发展,从创作主体来看大致分为两类:由劳动者自身创作的民间歌谣,由于文化层次的原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得很粗糙。另一类是由知识分子创作的文人劳动诗,虽然这部分群体大都有农村和劳动的生活经历,但毕竟有身份的限制,没有长期亲身参加劳动的体验,诗歌创作中很少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柳宗元的“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溪居》)描写劳动过程是为了映衬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劳动的环节和行为只能取其大略,作全景式的描写。还有的诗人写劳动是为了表达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如“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写作的角度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有一种身在事外的距离感。聂绀弩的劳动诗就在于自己本身既是文人,又是劳动者,是自己劳动,也看别人劳动,于是歌颂劳动,而不是以同情来写劳动。正如著名诗学家毛大凤所说:“先生以深邃而活泼的思想,面对普通的劳动事物,诸如推磨、挑水、拾穗、清厕等都能构思新颖,写人所未写,大破作诗禁区,从而极大地开拓了格律诗的题材范围,宣告‘无事不可入诗',走出了一条格律诗的新蹊径。 ”将劳动诗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1 . 1 聂绀弩的劳动诗开掘出旧体诗题材的新领域
  聂绀弩将他那如掾大笔深入到劳动生活的具体过程中,从劳动的环节到劳动的场面,从劳动的行为到劳动的成果,从劳动的对象到劳动者本身,都成为诗歌的素材,创作题材之广泛,描写之深刻细致,确实是前无古人。聂绀弩的劳动诗主要集中在他的《北荒草》之中,按题材进行归纳,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写劳动生活本身的。诸如搓草绳、锄草、挑水、推磨、削土豆、烧开水、放牛、拾穗、伐木等极其平常的劳动环节,都成为聂翁吟咏的范围。即使象“掏厕所”这种与诗无缘的题材,手握奇笔的聂绀弩,竟以冷峻嘲谑而又寄意深微的手法,写下了绕有韵致的诗篇。另一类是讴歌劳动者的。代表作如《给马飞天送饭》,热情歌颂女拖拉机手的现代劳动女性之青春美:“车上姑娘和汗下,雨中芍药让人清。”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神”比喻拖拉机手,所以结句说:“君自飞天我地行”。另如《女乘务员》、《伐木赠张先怡》、《排水赠姚法规》等。第三类是对劳动成果和劳动物件的描写。如《刨冻菜》:“白菜隆冬冻出奇,明珰翠羽碧琉璃。故宫盆景嵌珠宝,元夜花灯下陇畦。千朵锄刨飞玉屑,一兜手捧吻冰姿。方思寄与旁人赏,堕地惊成破碗瓷。”一棵冻得结了冰的白菜,在诗人的笔下竞成了珠玉、琉璃、名瓷,真是美得出奇。
  聂绀弩劳动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对劳动细节生动形象的描写。《搓草绳》:“冷水浸盆捣杵歌,掌心膝上正翻搓。一双两好缠绵久,万转千回缱綣多。”极为平常的“搓草绳”,作者却能够在细微处见精神,发掘出诸多诗情画意,让人历历在目,叹为观止。把稻草放在盆中用凉水浸泡,再用杵按在地上反复翻打,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稻草的柔软度。一个“歌”字,平添了许多的韵律和情调。为了使稻草搓得结实,必须在掌心不断“翻搓”,在单股稻草的接头处,需要先放在大腿上靠近膝盖处先搓几下,接好后再放在掌中揉搓,因而有“掌心膝上正翻搓”的描写。“一双两好”、“万转千回”是对草绳外在形态的刻画,“缱綣多”“缠绵久”进一步赋予了草绳以生命,情态逼真而动人,如此细致的描写,如此形象的刻画,只有搓过草绳的人才能有如此的神来之笔。再看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方面。如《女乘务员》:“口中白字捎三二,头上黄毛辫一双。” 她说话拿腔作调,不时带出“白字”,引人发噱,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黄毛”丫头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又如《垂钓赠张家佐》:“手提半篓千斤重,口糊全家块把钱。”两句话就把张家佐因错划右派、被迫退职在家,以钓鱼为业,养活五口之家的穷愁形象,勾画出一个十分清晰的轮廊。
  聂绀弩劳动诗的题材都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细节,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使人们失去了对它的新鲜感和热情,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或者有的人压根儿就瞧不起这些凡人琐碎,更难成为文人雅士的写作题材。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的聂绀弩,却在这些地方发现了别有洞天,创作了大量美奂绝伦的艺术品,极大地开拓了旧体诗反映生活的范围。
  1 . 2 聂绀弩的劳动诗达到了艺术美的新高度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自然是艺术美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劳动又是体力付出和精神折磨的统一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劳动是被迫和无奈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现象。因此在很多诗人的笔下,劳动成为诅咒的对象。如宋代诗人范成大有“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五)对劳动成果被无偿剥夺,劳动者辛勤劳作仍然无法生计的现实给予无情的揭露。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哪种生活。
  对于劳动的态度,聂绀弩在《散宜生诗》后记中有一段夫子自道:“古人也有写劳动的,就知道的若干篇章说,他们是在劳动者旁边看劳动,在较高的地位同情他们的辛苦。我却是自己劳动,和别人一齐劳动,但都不是同情,而是歌颂,以阿 Q 精神歌颂。不但歌颂别人,而且歌颂自己。” 这就是作者对劳动生活的另外一种情怀,在亲身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奴役是该诅咒的,而劳动却是应该歌颂的,这也是生活的辩证法。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感,聂绀弩在习以为常的生产活动中,置身其中而又超脱于外,将劳动生活加以提炼和创造。使之成为优美别致的艺术品。
  削土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在诗人的笔下,却意趣盎然:“豆上无坑不有芽,手忙刀快眼昏花。两三点血红谁见?六十岁人白自夸。欲把相思载北国,难凭赤手建中华。狂言在口终羞说,以此微红献国家”(《削土豆种伤手》)。一件生活中常见之事,写得如此之美而又寄寓深远,不能不使人叹绝。这样的例子在聂绀弩的劳动诗中俯拾即是。“看我一筐天下土,与君九合塞边泥。万方俯首归行列,广厦萦心定作为”(《脱坯同林义》)。“麦垛千堆又万堆,长城逶迤复迂回。散兵线上黄金满,金字塔边赤日辉”(《麦垛》)。“一鞭在手矜天下,万众归心吻地皮”(《放牛》)“一担乾坤肩上下